蕭何是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指的什么事情),一起來了解下吧。
蕭何是誰?蕭何是漢初三杰之一,劉邦的宰相,歷史上著名的謀士。后世有很多關于他的故事。韓信死前曾說過:“成也蕭何,失也蕭何"”這句諺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現在用來比喻事情的成敗關鍵全在一個人的身上。隨著千年的發展,諺語被留下了,但是這個諺語背后的故事大家知道嗎?其背后的出處也是如此,它的起源卻不被很多人所知。那么,“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究竟講的什么故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講的是一場戰役嗎?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因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本身,描寫的不是蕭何,而是韓信,韓信是一位奇人,漢初三杰都有他的位置。而這個“奇”不僅在于他自身的能力,還在于他在人生道路上曲折成功的過程:
韓信,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江西淮陰縣人, 現在的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他的出場,只有一個標簽:窮。太史公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總結了“常寄人籬下”,即他常到別人家里去討飯為什么?因為家里窮的揭開不了鍋。因為窮,所以經常被欺負。因此,韓信身體力行為后人貢獻了一個典故:胯下之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歷史上有名的人出身貧寒是常事,但出身貧寒還倒霉,有才華卻沒有人欣賞它的才華,確是難見的。
秦朝末年起義頻頻爆發,韓信抓住這一浪潮,準備改變自己的命運乃至階級。他先去了項梁,項梁讓他做雜工,然后又去投奔了項羽,項羽讓他負責倉庫。俗話說,“金子總會發光”,但在韓信這里,所有這些都不適用。這種被“看低”的經歷給韓信,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以至于他在后期追隨劉邦時,他對項羽,做出了“小心眼、目光短淺、婦人之仁、優柔寡斷”等等評價。當然不是完全錯,但也不是完全對。
韓信的第一伯樂是蕭何這里所謂的伯樂不同于把他從家鄉帶出來參軍的長輩,也不同于救了他一命的夏侯嬰。這是一個完全徹底認識到韓信內在才能的人。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得以重用韓信,這是諺語的前半部分:傲的人總是抱怨“沒人是自己的伯樂”,但眾所周知,伯樂是珍貴的,因為人才要經歷千辛萬苦才能遇到他。
在楚漢的斗爭過程中,韓信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華,不僅懂得運用計謀,而且還帶領部隊戰斗。到了漢初,他已經不是那個曾經任人侮辱的窮小子了。算上他的官職,有:大將軍、左丞相、齊王、楚王、準陰侯之稱。這意味著什么意思?韓信一人身兼王侯將相。久而久之,一方面是因為他職位高,另一方面是因為韓信自身的性格,有人擔心(懷疑)他會造反,其中包括呂雉。
公元前196年,一個痛恨韓信的人向呂后報告說他有謀反之心。所以呂后想邀請韓信入宮,然后借此機會控制它。但是想必對方肯定不會犯罪,于是與蕭何一合計,做個局吧:他們給韓信寫了一封信,說在外地贏得了叛亂,回到皇宮后,他為大臣們舉辦了一個宴會來慶祝,每個人都需要到達。果然,韓信奉旨來了。他是否懷疑呂后此時的動機并不重要,因為在這種說辭下,他必須以朝臣的身份去。
他一進入長樂宮,就從左右兩邊沖出武士,當場殺死了韓信。這種場景在歷史上真的太常見了。過去,項羽設鴻門宴,康熙在清朝攻占鰲拜。這一招的精髓是:先抓,后殺。別忘了,前面提到過,呂后和蕭何合謀成立了一個局,所以這就是所謂的敗也蕭何。因為沒有蕭何的推薦韓信就不可能成為劉邦將軍,而他在被蕭何收留之前非常信任他,所以,韓信被騙進了皇宮并被殺死了。
那么蕭何為什么要殺韓信呢?其實蕭何殺韓信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取得劉邦的信任,蕭何肯定知道韓信是無辜的,也許并沒有起義之心,但一般新王朝建立的時候作為君主最大的恐懼是掌握兵權和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而蕭何為了自己的利益堅持要殺韓信。可謂“賣靈魂以投主,踏鮮血而求官”。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后最杰出的將軍,他最大的特點是靈活用兵。他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于靈活用兵的將軍。他指揮的井陘戰役和渭水戰役是戰爭史上的杰作。作為一名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誠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諺語已經發展了幾千年。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是在一個特定場合,用來形容某一形式的恰當的話,可是在千年之前,卻是個能人的血腥謝幕。
關鍵詞: 蕭何是誰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指的什么事情 蕭何為什么要殺韓信 蕭何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