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記者從天津海關獲悉,2022年天津海關共監管進口礦產品1.1億噸,同比增長9.91%,主要包括鐵礦砂、鉻礦、錳礦等,其中錳礦和鉻礦進口量居全國各口岸首位,這些貨物通過鐵路、公路等方式被運往內蒙古、寧夏、河北等地區,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不久前,在天津海關所屬南疆海關監管下,散貨船舶“安特妮”號在完成末次水尺計量之后,駛離南疆港區10號泊位。其裝載的一批14.82萬噸的莫桑比克鉻礦在海關“先放后檢”模式下,從貨物靠泊到提離海關監管場所僅需3天時間。“在‘先放后檢’模式下,貨物在卸完當天便可提離監管場所進行轉運,進一步幫助企業降低了物流成本。”天津港中煤華能煤碼頭業務部主任張立東表示。
近年來,天津海關結合關區進口礦產品單次進口量大、貨值高的貿易特點,幫助企業用足用好進口礦產品“先放后檢”、兩步申報、重量鑒定依申請實施等便利化改革措施,不斷提升口岸通關效率和港口物流周轉水平,平均驗放時長壓縮了75%。
據了解,為進一步提升進口大宗散貨商品通關效率,天津海關先后自主開發并升級“智慧水尺計重平臺1.0版”,關員可將現場采集到的觀測數據以及船舶基礎數據輸入平臺,系統自動提取,并一鍵生成重量鑒定結果,從貨物到港到計算完成不超過40分鐘;將便攜式固廢排查儀嵌入礦產品監管環節,對進口礦產品進行固廢屬性快速篩查,單份樣品從取樣到判定完成用時不超過半小時,用一連串的“智慧化”組合拳,保障重點行業供應鏈循環暢通,并有效管控質量安全風險。(記者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