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胡欣紅
據新華社報道,端午節臨近,記者在部分省份采訪發現,“燕窩粽”“人參粽”“鮑魚粽”等“天價粽”現身市場,餡料名貴、包裝奢華。不少銷售人員表示,高端粽子禮盒通常是“買的人不吃,吃的人不買,十有八九都是用來送禮的”。
端午節吃粽子源自紀念屈原,這一傳統食品承載著傳承千年的文化。隨著時代變化,節日里的傳統美食出現一些商業氣息并無不妥,但附加高檔食材、過度包裝,進而實現價格躍升,明顯背離了傳統節日的初衷,更可能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甚至助長一些歪風邪氣。對此,人們應當態度鮮明地反對。傳統節日當然可以也應該有儀式感,但這種儀式感不應完全由金錢來打造和衡量。
粽子也好,月餅也罷,包裝再精美、餡料再花哨,仍然是食品。此前,有媒體報道過諸如螃蟹券、高端茶葉等被異化為炒作和圈錢的工具,甚至成了像證券一樣帶有某種金融屬性的產品,有人低進高出賺差價——粽子等傳統節日食品,絕不可步此后塵。近年來,有關部門加大了對“天價”食品、過度包裝等問題的監管。比如,去年6月,有關部門發布《關于遏制“天價”月餅、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公告》,對單價超過500元的“天價”盒裝月餅從嚴監管。
而為了躲避監管,“天價”食品的銷售也出現了由明轉暗的趨勢。比如,奢華粽子多由商超銷售轉向預約訂制,并向星級酒店、高檔餐廳、社交平臺轉移,甚至由實物禮品變為虛擬禮券,或者打價格“擦邊球”搞組合銷售,等等。
面對上述新苗頭,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對線上銷售的管理。“互聯網+”時代,線上監管反而可以更迅捷、精準、有效。一方面,監管者可以直接上網搜索、查看,順藤摸瓜;另一方面,可以發動消費者依照相關國家標準參與監督。
“江魚吞食了兩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每逢端午節,人們都要緬懷“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屈子高風。雖時隔千年,但這筆精神財富不容變味的“天價”粽子玷污。倡導綠色消費理念,構建節約型社會,端正社會風氣,每一個傳統節日都大有可為,也需要所有人一起發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