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天(6月15日)13時3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6A星等41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批衛星主要用于提供商業遙感服務及相關技術驗證。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476次飛行。
(資料圖片)
精準精細精心 “一箭多星”再創紀錄
一箭41星再次刷新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紀錄,任務前,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從轉運、吊裝、衛星安裝、星罩合體等各個環節,精心準備、精心組織、精心實施,確保了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技術測試廠房,發射場的工作人員正緊張有序地忙碌,時刻關注著衛星和箭體的狀態。一箭多星發射,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產品進場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由于衛星的體積小、數量多、分離方式不同,還要重點識別關注立距、安裝極性等薄弱點,這對廠房行吊保障的要求更加嚴格。行吊指揮及操作手必須拿出精準、精細、精心的工作態度,將產品平穩吊運至相應區域,全身心投入轉場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1號指揮 溫斌:火箭衛星進場后,我們需要完成星箭狀態確認、電氣性能測試、星箭對接、吊裝、轉運、加注、發射等主體工作。同時,還需要承擔發射塔架的各項保障工作。
光學衛星近乎苛刻的環境要求,是此次發射的風險所在。衛星數量越多,風險點就越多,保障難度就越大。這次星罩組合體的吊裝,對精確性、安全性、穩定性要求極高,要考慮到塔吊每個機構、每個動作以及現場風速、起吊速度等因素。因此,吊裝專業人員不能出現絲毫差錯。吊裝完成后,為了確保41顆衛星所在封閉區的溫濕度和潔凈度符合要求,空調專業人員需要在全天候值班過程中,精心操作、認真判讀,謹防誤指揮、誤操作。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塔架空調專業負責人 夏國星:為了保障好封閉區的溫濕度和潔凈度,我們空調機組一天要調整四種狀態。同時還要對封閉區進行巡檢巡查,如果碰到惡劣天氣,我們的保障壓力將會更大,巡查次數將會更加頻繁。
火箭總檢查過程中,發射場上回蕩著此起彼伏的口令聲。作為1號指揮,除了下達口令之外,其實更多的是對火箭狀態進行判斷,在確保每一個系統、每一項指標都正常后,才能進行下一個口令。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1號指揮 溫斌:作為1號指揮,需要協調整個大系統,確保各項工作都高效有序;需要關注每一個狀態、每一個參數、每一個細節,確保各分系統均工作正常。
火箭加注通常是在發射的前一天完成,整個火箭儲箱裝滿推進劑后,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進入不可逆的流程。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1號指揮 溫斌:從加注開始,我們進入了一個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都近乎飽和的階段,需要做好防泄漏工作,同時還必須密切關注和及時調整推進劑的溫度和壓力。我們必須做到嚴肅認真、周到細致,才能確保發射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提升氣象預報精度 確保發射任務成功
這次發射是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完成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地處晉西北高原,這里夏季氣候變化多端,雷電、暴雨、強對流天氣頻發,給中心氣象人員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多年來,他們憑借著專業的設備和豐富的經驗,用一次次及時精準的預報助力航天發射圓滿成功。
吉林一號衛星發射前夕,中心氣象人員對發射窗口氣象條件進行會商,確保氣象條件滿足發射要求。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工程師 張笑:在任務進場前,我們就針對夏季頻發的強對流天氣,開展了針對性訓練。我們“太衛人”常說“溝里溝外,十里不同天”,山坡上下百米高的距離,溫差可達8℃以上,經常是“東邊日出西邊雨”。所以針對塔架周邊的氣象預報,我們需要做到定時、定點、定量。
針對任務保障關鍵氣象要素和全年不同季節氣候特點,中心氣象人員研究總結發射場區小尺度、小環境、小氣候等特點規律,形了一套可靠的氣象保障體系,為火箭發射確定最佳窗口。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地面氣象觀測技師 許培廣:一般情況下,咱們報的話是報兩個窗口,有一個必須得要滿足最低氣象發射條件。如說咱們30公里內無雷暴,云量是不要大于五成,地面風不要超過10米/秒。
氣象人員需要保持24小時在崗值班,記錄收集第一手氣象數據,與此同時,他們通過自主研發的精細化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將預報精度提升到了公里級和小時級,并利用新一代高分辨率天氣雷達加強了雷電和降水檢測,具備了復雜天氣條件下保障航天發射的“硬實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