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天津北方網訊:當人工智能遇上建筑業,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建筑行業如何實現“雙碳”目標?從西青區獲悉,西青區張家窩鎮體育公園項目響應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應用多項創新技術,降低項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做綠色發展的“碳”路者。
據悉,張家窩鎮體育公園項目總占地面積約200畝,由文體中心、體育公園、棗林公園3個主題公園構成。該項目文體中心建設方面,為響應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項目前期,聯合清華大學綠色低碳實驗室及天津市城市規劃院,對設計、施工建造、運營、拆除報廢4個階段全周期進行碳減排規劃。
在前期設計建造階段,項目采用以可重復利用的鋼結構建材為主材料的裝配式建造方式,與傳統的混凝土相比,鋼結構的碳排放強度降低約三成。同時,建筑的墻板、樓板、屋面等結構均采用預制裝配式材料,提高資源利用率。此外,項目還將大量裝配式建材由現場作業轉移到工廠進行,工廠加工制作建筑構件后,運往施工現場直接裝配安裝,提升效率,節省工期,提高在施工環節的節能減排。項目負責人表示,現場基本上沒有濕作業,墻板都是采用機器人進行拼接組裝,就像我們平常搭的積木,這樣建設過程中節省了的人、材、機的投入,同時也降低了建造過程中水、電的消耗,實現了建造過程中的碳減排。
運營階段,項目在提質增效、綠色碳匯等領域,通過環境監測系統、人員定位系統、全變頻設備、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光伏一體化技術、屋頂綠化等多種技術手段進一步實現碳減排。項目運營后的碳排放強度可控制在75千克二氧化碳/平方米,而以往一般的體育場館類建筑碳排放強度可達90千克二氧化碳/平方米,降低15%左右。“通過源頭減碳,項目設計施工階段碳減排量可達5000噸;通過采取增質提效等技術手段,項目運營階段年碳減排量可達2000噸。”該負責人說。
通過創新技術加持,轉變了高物耗、高污染和粗放型的建造方式,降低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目前,項目主體結構已封頂,建成后將是西青區乃至天津市最大的室內社區運動公園,也將成為建筑行業綠色發展的“碳”路者。(津云新聞編輯靳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