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區雙橋河鎮衛生院家庭醫生王雅軒(左)入戶發放血氧儀。
天津北方網訊:當新冠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社區、農村是醫療衛生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推進感染者分級分類收治、風險人群健康監測管理、老人和孩子等重點人群醫療服務保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身邊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面對疫情防控的艱巨任務,運轉情況如何?記者在兩周時間內,近距離采訪了和平區小白樓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津南區雙橋河鎮衛生院。
(資料圖片)
哨點
1月4日上午,和平區小白樓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耿婧準備和同事一起入戶巡診,她們要去一位90歲的老奶奶家。“幸虧血氧儀發得及時,察覺這位奶奶出現‘沉默性缺氧’。”
耿婧是一名家庭醫生,老奶奶歸屬她負責社區新冠疫情防控重點關注的紅標人群。血氧儀發到醫院的一刻,她就想到了這位奶奶。聯系上家屬,對方正為血氧儀難求著急上火。“當時老奶奶看上去挺正常,血壓等指標也沒大問題,就是精神差,我們趕緊把血氧儀送過去,一量,才85,典型的‘沉默性缺氧’,立即建議家屬送醫治療。”
1月9日一早,津南區雙橋河鎮衛生院醫生柴慈海撥通了東泥沽村一位85歲患者家屬的電話。聽說老人近來在醫院里精神見好,吃東西覺得香了,他松了一口氣。本身就是東泥沽村人的柴醫生,休息時間遇到老大爺的家人,請他到家里給看看。看了老人先后兩次的影像結果,發現肺部毛玻璃樣情況加重,他告訴家屬應該馬上送醫診治。同時將患者情況發送到鎮衛生院與津南醫院等上級醫院建立的分級轉診群內,津南醫院的醫生經過研判,決定收治。老人到達津南醫院后,順利住院,得到及時治療。
小白樓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雙橋河鎮衛生院,門口都掛著一塊牌子“天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哨點”,耿婧、柴慈海這樣的社區衛生中心、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是全神貫注的哨兵,社區、村和上報的疫情防控紅標、黃標、綠標重點人群名單,仿佛閃爍著各色微光的信號。
“作為居民健康守門人,在疫情防控轉段中,我們的擔子更重了,能在基層處理的問題都會盡全力解決,要把三級醫院的醫療資源留給危重癥病人。”小白樓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長戴輝介紹,針對轄區內老人等重點人群占比高的特點,該中心本來由5個家庭醫生團隊負責街內9個社區的工作,現在又加上一支中醫團隊,同時將原有5個團隊變為9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名簽約家庭醫生、一名護士和一名中醫醫生組成,對紅標人群每日健康監測,黃標人員定期監測,發現異常,及時入戶巡診,給有需要的人群發放血氧儀……
與中心城區居民就醫選擇更多不同,鄉鎮居民到“大醫院”相對不便。為當好居民健康守門人,雙橋河鎮衛生院制定“三強化”戰略,挖掘鄉醫和村衛生室潛能。“強化重點人群分級分類管理,成立巡回醫療隊,與村衛生室和家醫團隊結合進行入戶巡診,與津南醫院形成3+N家醫團隊提供入戶服務。分級分類建立微信工作群,即時溝通,做好健康監測和問詢工作,對重癥病例早發現、早干預、早轉診,避免延誤救治時機,降低病死率。強化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強化村衛生室發熱救治工作,配備充足四類藥品,調配抗原檢測試劑和氧氣袋,提供氧氣租賃服務,讓居民享受家門口的就醫便利。”該院院長楊學武告訴記者,一個月以來,先后有3名重癥患者經由家醫團隊發現,經轉診微信群溝通,順利在津南醫院得到救治。
忙碌
“感染高峰最初幾天,全院就剩下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能上崗。掛號收費的工作人員,都是客串。我們將全部力量都集中到了發熱診室。”楊學武所說的唯一一名能上崗的醫生叫臧順元,上崗前一天還高燒38.7度。
這一次的挺身而出,是四天孤軍奮戰,日均門診量在130人左右。燒退了,咽痛、無力等癥狀可是沒放過臧醫生。不停囑咐病人要多喝水、注意休息,他卻只能在中午不到一小時的休息時間里喝口水、喘口氣,嗓子因缺水成了“刀片嗓”。
新冠病毒感染情況有所緩解,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并沒有回落。
“除了常規隨訪,原來一周可能入戶出診一兩次,主要是插拔胃管、尿管等工作,而且都是預約的。現在基本每天都要入戶出診,不一定都是預約的,居民提出需求,我們盡快安排入戶。現在咱們去的這家,就是家屬聯系我們,希望及時給家里90多歲的爺爺入戶輸液。”小白樓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周燕敏對記者說。
從居民家中回到辦公室,周燕敏馬上投入到大腸癌問卷調查等公共衛生服務的信息整理、上報工作。辦公室里的電話響個不停,都是居民打來咨詢的。“這些天,辦公室這三四部電話就沒停過。”耿婧說。另一位家庭醫生楊慧說自己手機忙的時候,一天得接20多個電話,有的還是晚上十點多打來的。
1月3日一上午,小白樓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樓的全科門診處總排著十來個人。隊伍不長,但是一直不斷。12時30分接待完上午最后一個病人,王惠攻已經看了將近70個號,這一上午,54歲的她沒喝上一口水。
“現在人確實比上個月少。”轉天在全科門診出診的劉娟醫生告訴記者,高峰時,每名出診的全科醫生日門診量都在100人以上,最高的達到160人。
雖然全科門診患者大多是復診取藥的,但是保證患者用藥安全、符合醫保用藥規定,醫生們責無旁貸。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耳背、反應慢,醫生們又戴著口罩和面屏,好多時候不得不大聲重復幾遍話語。
“這位大夫講得真細致。”聽完劉娟耐心講解自己手中的兩種藥如何服用、有何禁忌后,一位大娘沖著她手動點贊。
價值
隨著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重視程度提升,越來越多的高年資、高學歷人才充實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一級醫院,其中很多人都有在更高等級醫院工作的經歷。來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新挑戰迎面而來。
“讀中醫兒科專業研究生時,實習階段都是在三級醫院,對職業的預期肯定和現在不一樣。”在小白樓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9歲的王國達告訴記者,多年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醫經歷,讓他對自己的職業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在社區醫院,能和病人發展成朋友甚至家人式的關系。中醫是辨證論治,從兒科變為全科,核心理念是不變的。往往開始給孩子看,后來發展成給一家人看病,病人給予的信任,讓我很欣慰。”
62歲的劉阿姨就是給予他信任的病人之一。“開始是家里小孩子一直找王大夫看病,效果特別好。”劉阿姨發現除了小朋友,還有成年人找他看病。有位陪著老伴兒來的大爺,說老伴兒的胃病經王大夫診治,癥狀越來越輕。她就推薦常年受胃病困擾的妹妹找王大夫看病,效果同樣令人滿意。如今她也定期請王大夫為自己解決因糖尿病造成的皮膚瘙癢等問題。
津南區雙橋河鎮的居民們將對鎮衛生院家庭醫生團隊的信任,轉化為對接種新冠疫苗工作的支持。該鎮現階段實現60—79歲首針接種率96.85%,80歲以上91.27%。“居民們對家庭醫生的信任起到了重要作用,東泥沽村有村民說‘我們信柴大夫’。”楊學武說。
“作為基層衛生院的醫生,價值主要體現在準確判斷病人的病情,能在基層處理的在基層處理,需要轉診的,給出正確的轉診路徑,讓病人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錢。”柴慈海說,治病救人就是自己的價值。
身為居民健康守門人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工作者,他們給予轄區內的居民是長情的陪伴,是了解,是信任,用專業知識、技能默默筑起我們身邊的第一道健康防護墻。(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