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月前,61歲的鄧叔突然出現劇烈胸痛,到醫院后發現,他心臟的三根大血管有兩根已經完全堵塞,僅存的一根也嚴重狹窄,病情十分危急。幸運的是,經過清遠市人民醫院的全力搶救,急診科、心血管內科、ICU充分發揮綜合醫院多學科協作優勢,成功開通堵塞的血管,鄧叔轉危為安。
突發心梗,危在旦夕
鄧叔有高血壓、高尿酸血癥病史多年,但一直沒有當回事,沒去醫院正規治療。直到入院前突發胸痛、頭暈、心悸,才到清遠市人民醫院急診就診。
【資料圖】
到達急診科時,鄧叔已經出現了心率慢、血壓低等心源性休克的情況。急診科醫生立即進行心電圖檢查,提示急性心肌梗死,需盡快手術開通血管。在開通綠色通道的同時,急診醫生給予相關治療。
此時另一邊,該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張國奇得知情況后,立即從家里趕來醫院,并聯系好ICU的ECMO團隊。
入院不到15分鐘,鄧叔就已經完善術前準備并送到介入手術室。“心肌梗死缺血時間超過30分鐘心肌細胞就開始壞死,壞死的心肌無法恢復,缺血時間越長,預后越差,所以需要盡快開通血管,挽救心肌細胞。”張國奇說道。
考慮到鄧叔心率明顯下降,心血管介入團隊立即為鄧叔完成了臨時起搏器置入術,隨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造影結果令在場醫生都很驚訝。鄧叔不是單條血管梗阻,而是心臟三條大血管都有病變。
張國奇解釋,人體內有三根主要血管負責給心臟供血,患者的其中兩根,左前降支和左旋支都是完全閉塞,而且前降支是慢性閉塞,僅存的一根血管——右冠狀動脈也嚴重狹窄,堵塞達90%,而且已出現慢血流。
就在考慮鄧叔手術的方案時,鄧叔突然出現室顫(等同于心臟停搏),醫護人員立即給予電除顫、藥物等搶救措施。
“病情極其危重,循環難以維持,后續還會有心臟停搏的可能。”張國奇說,在手術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維持患者大腦以及全身的供血情況,需要ECMO代替心肺功能,為開通梗阻血管提供安全保障。
經充分評估并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后,ECMO團隊迅速置管,為鄧叔重啟生命“復蘇鍵”。在ECMO的支持下,鄧叔撐過了4次心跳驟停。
ECMO護航,成功開通兩條血管
手術刻不容緩,心血管內科介入團隊爭分奪秒,迅速制定了治療策略,開通此次的“罪犯血管”左旋支,并迅速植入支架,最終成功開通梗阻血管,血流恢復后患者癥狀有所好轉。
但患者仍有兩條血管梗阻,而且患者是典型的“左優型”冠狀動脈,右側冠狀動脈細小而且嚴重狹窄,已經出現慢血流。單靠左旋支的血供量還不足以維持心臟正常運轉。
“以往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病變患者,一般只開通‘罪犯血管’。”張國奇解釋說,目前不少研究表明,同時處理“非罪犯血管”效果不劣于僅處理“罪犯血管”。考慮到手術團隊近年在疑難、復雜冠脈病變處理技術的日益提升,慢性閉塞病變在該團隊的手術成功率在90%以上,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同時有ICU團隊的ECMO支持,此時張國奇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繼續開通左前降支的慢性閉塞病變,最后收到了不錯的治療效果。
手術順利結束后,鄧叔病情好轉,目前已康復出院。近期復診檢查,鄧叔各項指數也比較平穩。
“患者送醫時病情非常危險,三根心臟大血管全部堵塞就很少見,還能搶救過來就更是少見。”張國奇表示,該例患者的成功救治,首先是患者及其家屬十分重視,起病1個多小時就已經到達醫院,而且信任醫務人員。同時得益于醫院近年的省高水平醫院建設,多學科的通力協作和聯合救治,再一次體現了清遠市人民醫院高效救治、多學科密切協作、協調配合的綜合救治能力和水平,展現了醫院的整體實力。
據了解,清遠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已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和診療水平,是國家標準版胸痛中心。同時是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培訓基地單位;作為廣東省胸痛中心示范基地、清遠市胸痛中心質控單位,該中心于2022年度獲得中國胸痛中心聯盟頒發的“優秀市級胸痛中心聯盟”及“智慧胸痛中心建設推動獎”榮譽稱號,這類疑難重癥患者的成功救治,也彰顯了中心的規范化運作與高水準的醫療質量。
【撰文】陳之瑜 劉秋宜 通訊員 彭可明
點擊圖片,一鍵報料↓↓↓
【作者】 陳之瑜;劉秋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