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黑的想辦法弄不能扔”“盡量摘過期的”……近日,有記者臥底網紅餐廳藍蛙并曝光其后廚亂象。制作沙拉的水果發黑發爛,超過保質期的蔬菜依然能用,海鮮池里放完拖布桶再洗菜,連食材有效期標簽都敢隨意更換……一幕幕令人瞠目結舌的景象讓這家網紅餐廳“火”上熱搜。
北京日報:排查常態化,動真格嚴處罰,消除“衛生死角”
門店遍布熱門城市,人均消費超過150元,“藍蛙”算得上近來相當火熱的網紅餐廳了。然而,一邊是熱銷的“面子”,一邊卻是臟亂差的“里子”,前者有多光鮮,后者就有多惡心。試問,這么大一家店,對員工的基本培訓去哪了?對消費者的基本尊重又去哪了?須知,食品安全是企業的生命線,更是底線、紅線。不守規矩,肆意妄為,就算人氣再火、營銷再猛,跌大跟頭也是早晚的事。當然,餐飲衛生這個問題,可謂是年年查、年年有,某些知名餐飲更是屢屢“翻車”,丑聞一次次突破消費者忍受的下限。對此,這些商家休想“一紙道歉、自查自糾”就蒙混過關,整個行業也決不能“關停幾家店、緊張一陣子”。期待相關部門將排查常態化,動真格嚴處罰,不斷消除“衛生死角”,讓消費者得到該有的尊重。
澎湃新聞:強化事前監督,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到了,一家家“無良”商家被曝光,我們或許能安心吃幾天“外食”。但是,那些被曝光的亂象,顯然不會只出現在315之前,也絕不會過了315就徹底消失。在這樣的情況下,光靠消費者的監督顯然不行,光靠媒體“臥底”調查恐怕也不夠。餐飲衛生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必須強化事前監督,建立起飛行檢查制度,把餐飲安全衛生當做重中之重來監管。對于查出問題的企業,依法從嚴從快處理,讓企業罰出痛感,罰出對食品安全的責任感。此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一些餐飲單位開始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即對餐飲單位后廚進行實時直播,監管人員和公眾可通過網絡實時查看廚房環境衛生、食品加工操作情況,實現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這也不失為一個與時俱進、值得推廣的好辦法。
北京商報:重“食”人間煙火氣,安全是底線
藍蛙不是個案,食品安全問題在“3·15”向來不會缺席。各路記者臥底后廚,進入生產加工操作間,總有意外的發現。年年曝光、年年犯錯。民以食為天,食安直接關系我國14億多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頻頻爆雷,讓美食成為公眾眼中愛之深、恨之切的存在。安問題引發全社會關注,各職能部門下大氣力抓食品安全,讓食品安全整體形勢不斷好轉,但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少,與老百姓(603883)心中的期待仍有很大差距。重“食”人間煙火氣,安全是底線。若不能守在底線,則是在鋼絲上起舞。熬過疫情三年,餐企復蘇不易。降本增效無可厚非,成本管控理所當然,但絕不是造成食安問題的借口。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統籌:王航 編輯:梁冰 版權聲明本稿件為獨家原創,版權為鄭州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正觀新聞)所有,轉載或者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違反,依法保留追究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