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打工”正在成為一種趨勢,但是在這股趨勢下,有相當多的人不適,其中最不適的或許就是銀發打工者自己。據報道,有著42年教齡的62歲的退休老師孫如在廣州想盡辦法都不能應聘一個教師職位,只得應聘做一名保潔員,讓這位當了一輩子的小學教師感到很不適應。而最大不適是,“第一天去上班的時候,穿著統一發放的工服,我自己都接受不了,每天見人都覺得有點羞恥。”
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適,孫如逐漸適應了這份工作,而且一月也有3100元的工資。不過,并非所有低齡老人都能找到這樣的工作。低齡老人的退休后求職最大難點是,他們已經不能再干老本行了,而是要退而求其次,或再次,干那些以前不愿干或不屑的工作。因此,這是一種身份的轉換,需要需機應變。也就是說,低齡老人如果過去做的是白領工作,但當同樣或類似的白領工作找不到時,也應適應于藍領工作,除非認為藍領真的丟人或不適合自己,否則就不要打工,安安靜靜平平和和地過退休日子。
(相關資料圖)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低齡老人越來越多,而且他們不僅有工作的技能、長期的工作經驗,而且還有并不亞于壯年的精力和體力,因此有一種重新工作的強烈需求,無論是延續過去的狀態和心態,還是基于對經濟報酬的需要,以及認定工作是畢生的行為,是活到老干到老的人生自然狀態。這種愿望也符合調查結果。2022年10月,“前程無憂”發布的《2022老齡群體退休再就業調研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68%的老齡群體有過退休后就業的意愿。
至于社會,如果不是勞動力稀缺,當然也會歡迎低齡老人打工。但是,現階段的情況是,年輕人就業都難,在35歲就是一個重要的就業門檻的情況下,低齡老人的就業必然會難上加難。不過,這是有時代性的,也就是一兩輩人的低齡勞動力富余,再過幾十年,低齡老人就不會太多了。
現在的低齡老人似乎顯露出了“過剩”。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其中60-69歲老人為14739萬人,低齡老人占全部老人的比重為55.83%。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202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8004萬人,按照上述比例測算,當前我國低齡老人總量保守估計有1.5億。
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測算,低齡老人就業人口占全部就業人口的6.8%。按當年就業人員總數計算,2020年的就業人口中,低齡老人有5104萬人。這也意味著,即便低齡老人就業難,也還是有約1/3的低齡老人再就業。
從現實的情況看,人類壽命的逐漸延長也讓低齡老人有再就業的需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研究人員剛剛發表的論文預測,到2035年,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或將增長到81.3歲,有可能實現國家提高預期壽命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當然是社會進步和文明提升的標志,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低齡老人越來越多,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再就業的行列。
低齡老人投入就業的浪潮中,必然會受到沖擊,因為原有崗位減少了,包括人口減少和年輕人遞補了崗位。以小學生為例,到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將減少3000萬。從2017年開始,中國的出生人口就從1723萬人一直降到2022年的956萬,人口減少85萬人,自然增長率為-0.60‰。
小學生逐年減少,需要的學校和教師當然會減少,別說像孫如這樣的有42年小學教齡的老師再也找不到教師工作,就連剛畢業的師范生或稍有幾年教學經驗并有教師證的中青年教師也未必能找到穩穩妥妥的教職。從這個趨勢預測,未來的中學、大學教職同樣如此,退休的中學老師、大學教授想要找到過去的白領職位,大概率也是不可能了。
因此,低齡老人如果想要再就業,就不能對工作挑三揀四,也不必想著重操舊業,而是要適應新的工作,勇于從過去的白領工作轉為做藍領工作,就像孫如一樣。首先要改變觀念和心態,才能成功再就業。
而且,如果能再就業,哪怕是原來自己不屑的工作,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實際上是在老年時人生的一次轉軌,不僅能看到很多以前不曾見的風景,更能學到以前不曾擁有的一些技能和知識。
正如孫如在醫院做保潔后,才真正學會了拖地,而且知道了在醫院就連套垃圾袋都是有講究、有要求的。并且,由于是在醫院和小兒科做保潔,還學到了許多關于消化、營養、保健的常識,能幫著護士做一些輔助工作,如配藥,“如果以后要帶孫子,這些很有用。”
既然低齡老人再就業是一種現實需求,對于老人來說,再就業需要隨機應變,嘗試著做不同的工作,甚至是那些人們不愿做的工作,才會如愿以償。對于社會來說,應當珍惜現在的低齡老年人口,再過一兩代之后,就不會有這樣既有經驗又有技能還有精力的大量的低齡老人了,低齡老人的勞動力紅利也將很快消失。
(低齡老人再就業需要隨機應變)作者 張田勘 來源 北京青年報)
統籌:王航 編輯:陳若松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