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取材于路遙小說《人生》的電視劇《人生之路》,日前正式收官。作為一部文學經典名著的改編劇,《人生之路》在豆瓣收官打分6.9分,還算讓人滿意,但該劇自開播之日起就引發的文學經典影視改編話題卻沒有終結。文學經典影視化該如何改編,依然值得探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觀眾爭議人物劇情大刪大改脫離原著氣質
《人生之路》曾取名《人生·路遙》,在開播前臨時更名,其實是在降低與原著捆綁關聯的程度。劇集開播以后,不少觀眾都發現該劇對路遙原著進行了不小的改動,比如增加高加林被人冒名上大學的情節等。
在續寫的故事里,高加林憑借文學才華成為了作家,巧珍則因為勤勞樸實做起了保姆,最后還繼承了上海老太太的別墅房產,而高加林和黃亞萍在農村戛然而止的感情線也得以延續。相較原著,劇版可以說進行了不低于一半以上程度的續寫,這種大刀闊斧的改寫引起了不少原著讀者的非議。有觀眾認為,路遙的《人生》塑造了一個典型的文學青年形象高加林,他的故事有既定的年代背景,對原著人物做貿然的變更,其實也就改寫了原著核心的精神氣質。
原著里作者沒有交代眾人的最終人生走向,這種結尾本身就是一種留白,而在劇版中,高加林在歷經多次磨難后最終來到了上海,巧珍、黃亞萍和馬栓等人也都通過努力奮斗得到了相對圓滿的結局。在原著讀者看來,路遙當年開放式的寫法提供了一種遺憾美學,而劇版高加林的人生走向則顯得過于樂觀積極,甚至有些脫離現實。
觀眾爭議最多的是劇版增寫的情節趨向于通俗化,讓原著讀者感到一些不適。劇中,高加林沒有了小說中的頹唐氣質,巧珍則由一個內斂含蓄的標準農村女性變成了熱情大膽、敢于追求自我的新時代女性。
主創團隊合理構建人物關系符合時代審美
在《人生之路》總制片人魏巍看來,《人生之路》是對《人生》的“全寫”,劇版在小說的基礎上將人物的走向加以擴寫,并結合當時年代的特色增加新的人物和命運線,符合影視化改編的規律,也是綜合新時代觀眾特點和需求進行的調整。
“《人生》的原著只有14萬字,是一部中篇小說,要想改編成長度接近40集的電視劇,必然要做擴寫。”據介紹,劇中高加林通過文學寫作離開農村、走入城市的人生走向,結合了路遙的自身經歷,并非完全空穴來風。改編《人生之路》的主創團隊并不是第一次做文學經典改編,團隊此前曾改編過《紅高粱》,也對莫言的原著進行過一些改動。
專家觀點能不能改怎么改不能一概而論
文學經典名著到底能不能改,怎么改,其實是一個老問題。
知名劇評人李星文非常認可劇版改寫的合理性。在他看來,電視劇《人生之路》參照上世紀八十年代以文學為顯學的氛圍和路遙本人的發展路徑,續寫了高加林離開土地之后的故事,是一種合理的構建。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清則認為,這個問題放在國產影視劇的發展路徑里常問常新,不能一概而論。戴清指出,根據不同文學作品的類型和改編方式,大致可以將影視改編劃分為三種方向,“忠實論”“創造論”和“適宜論”。以小說《人生》為例,“路遙的文學經典經過了時間的沉淀,是有廣泛的讀者基礎的,觀眾基于當初的閱讀體驗對原著是有一定的審美要求的,不能貿然做主題性的大刪大改。”不過,戴清也認可囿于篇幅展開的硬性要求,劇版必然要做情節的續寫。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同樣改編自路遙的同名小說,至今仍被觀眾打出8.8的高分。其編劇溫豪杰說,劇版《平凡的世界》其實也做出了大篇幅的改動,影視劇改編要結合原著特點,不應該僵化地照搬原著。
文學經典改編難,關鍵要把握好尺度。李星文提出,一些經典改編劇為了增加可看性而去做功能化的改造,呈現出通俗化的改編傾向,這很容易招致原著讀者的批評,但同時也要看到,文學經典的影視化有助于讓文學傳統更加貼近大眾。戴清也認為:“改編需要保留和尊重原著的精神主旨,在遵循合理性和邏輯性的前提下去做嘗試。”
(作者 李夏至 來源 北京日報)
統籌:梁冰 編輯:許怡童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