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血雨腥風就在眼前,是誰,將搶食車險的大蛋糕?(網絡圖片)
日前,銀保監會正式同意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受讓易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安保險)10億股股份,持股比例為100%。這意味著易安保險破產重整事項塵埃落定,也標志著車企對保險行業的布局更進了一步。
盡管易安保險的經營范圍并無車險業務,但比亞迪的入主還是給新能源車險未來發展帶來無限想象空間。“車企比第三方的傳統保險公司更懂消費者,未來的新能源車險產品將更接地氣,創新也更具針對性。”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何小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車企進軍新能源車險行業,將形成鯰魚效應,倒逼傳統險企創新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相關資料圖)
爭食車險“蛋糕”
除比亞迪外,其他新能源車企也早早布局保險業務。2018年,小鵬汽車便成立了保險代理公司;2020年,特斯拉保險經紀公司在上海成立;2022年1月,蔚來出資5000萬元注冊了蔚來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并于年底收購了匯鼎保險經紀;2022年6月,理想汽車收購銀建保險經紀公司,拿下保險經紀“牌照”。
車企紛紛入局,主要是看中了汽車保險這塊蛋糕。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2年財產險公司分別實現保費收入1.49萬億元,其中,車險占到8210億元。今年一季度,上述數據分別為4667.4億元、2087億元,車險占比達到44.72%。車車科技創始人兼CEO張磊預計,未來新能源車險年度保費有望超過2000億元,甚至達到車險市場規模的1/3。
科方得投資執行總裁張曉兵認為,車企進入保險業,既可以為自家品牌車主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借助信息優勢降低自家車輛的保費、提高市場競爭力,還可以實現多元化經營,提升盈利能力。
“相對于傳統保險公司,車企在車輛的出行數據、用戶駕駛行為監測等方面優勢明顯,在介入車險市場后,車企可以利用自身在車輛定損、零配件方面的專業優勢,運用車輛運行數據、維修保養數據,在車險精準、差異化定價以及專屬保險等方面進行深耕。”張磊說。
有前景有挑戰
雖然優勢明顯、前景可期,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車企面臨的挑戰也不小。
張磊表示,車企涉足車險業務,面臨車險系統研發成本高、保險公司對接難、承保網點和理賠服務網點建設周期長等問題,車險行業屬地化監管也使得車企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保財險總裁于澤在2022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指出,車企涉足車險業務,對整個保險業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一是因為車險是管理型的險種;二是保險行業儲備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包括銷售隊伍定價能力上,并不是有企業和銷售渠道就可以;三是保險行業多年積累的歷史數據能對精算和定價保持領先優勢;四是車險對承保和理賠服務網點要求很高,龐大的網點服務體系對進入到車險行業的車企而言挑戰很大。
在何小偉看來,車企以中介形式參與保險經營,主要是解決渠道問題,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做好與保險公司和消費者的服務和對接。但如果以控股保險公司形式參與,則是完全進入保險這個強監管的行業,要接受與實體經濟完全不一樣的監管審查,包括產品開發與報備、償付能力監管、經營行為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強監管等,挑戰還是相當大的。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竇祥律師認為,車企比傳統保險公司更懂汽車,也更了解消費者。未來,車輛交付僅是車企創造價值的起點,后續以車險為服務抓手,車企能夠開拓更多車后生態、車主權益等服務體系。
將形成鯰魚效應
據了解,新能源車險目前依然集中在財險行業“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手中。今年1月份的承保數據顯示,人保、平安、太保的新能源車保費份額占比高達73%,較2022年末提升1個百分點。
“有了車企的進入,有可能帶來車險經營理念的轉變,從而加劇市場競爭,形成鯰魚效應。”何小偉說。
目前,這一效應已經有了一些端倪。據了解,人保財險在新能源車險上正全力與新能源車的電池廠家、主機廠合作。“希望他們帶來新的思想、理念和做法”,于澤在2022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太保產險也建立了專門的新能源汽車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而平安產險方面則將在新能源、無人駕駛、里程保險等新的車險細分領域儲備核心技術,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
那么,車企既生產汽車又推出保險產品,是否涉嫌“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從而對行業帶來負面影響呢?
竇祥認為,這種擔心大可不必。首先,車企和保險公司是兩家獨立的公司主體,分別受不同的法規調整。其次,車企也并非裁判員角色,只是兩者在業務上或許有更多的協同。尤其在車輛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車企的保險業務對消費者選購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最終自主權還在消費者手中。
“保險產品是由銀保監會專門監管的,產品如何、是否違規都由監管部門說了算,車企入主的保險機構,事實上仍是個運動員。”何小偉說,從生產汽車到推出保險,更類似于上下游聯動。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產生一些新的風險,但這需要在實踐中慢慢認知。
統籌:劉書芝 編輯:樊無敵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