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航拍的冶河。井陘縣通過清理沉積淤泥、拓寬河道、整修堤壩等措施,使河道行洪能力大大提升。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資料圖)
井陘縣是石家莊唯一的純山區縣,歷史上水患頻發,1996年、2016年都未能幸免。近日,受臺風“杜蘇芮”影響,張河灣水庫和甘陶河、冶河滿庫容、滿負荷運行,又面臨山西洪峰過境,形勢極端嚴峻。
在這場罕見的暴雨中,井陘縣卻做到了無傷亡、無決口、無潰壩。以甘陶河為例,設計流量1600立方米/秒,洪水最兇猛時卻達到3400立方米/秒,超出設計流量1倍多,為何能安然通過?8月10日,記者沿河道走訪調查。
怎么治——針對歷次災情短板,科學規劃設計河道
靜靜的金良河,穿城而過,從縣城北部匯入冶河。
上午10時,記者來到建設北路上的財達廣告店,這家開在一樓的門店,與金良河只有一路之隔。“2016年發大水,我們店里的水有一米多深,電腦、打印機都泡了。今年下這么大雨,最急的時候積水也沒上馬路牙子,啥損失都沒有!”老板于彥杰說。
連降暴雨,河道成為最受考驗的地方。
復盤此次應對過程,井陘縣副縣長孫利北認為:“深入查找歷次災情暴露出的短板和問題,科學制定河道治理規劃,對全縣河流進行全域治理,成為抵御災害的關鍵。”
井陘縣城深受洪水倒灌之苦,1996年、2016年都曾發生。最嚴重的一次,縣城淹了一半,最深處有七八米。
這些年,井陘一直在反思:一下大雨就被淹,如何補上災情暴露的短板?
“在治理理念上,我們不僅從提高行洪能力上考慮,還根據山區特點,對重要河道、兩河交匯重要節點等進行優化提升。”井陘縣水利局局長何彥生介紹。
縣里先后聘請20余名水利專家,反復座談討論、推演計算,終于明確了問題癥結——出河口角度。
金良河垂直匯入冶河,但2016年由于金良河流量為670立方米/秒,冶河卻能達到8300立方米/秒。遇到洪水,金良河的水會被巨大沖擊力頂托回來,發生倒灌。
針對這個問題,井陘今年上半年開始改造,將兩河交匯口向下移動179米,由“正交流入”改為“切入順流”。
7月30日晚,電閃雷鳴,暴雨如注。冶河咆哮著奔流而下,剛改造好的出河口迎來大考。
那一天,防汛抗旱指揮部里,氣氛十分凝重。洪水流量猛漲,人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能不能頂住?
第二天凌晨4時,井陘縣水利局總工程師霍利民坐不住了,開車奔向現場。順著強光手電的光線望去,只見兩河交匯處,冶河的水面比金良河高出一米多,但完全沒影響金良河水順流而下,翻滾著匯入冶河。
“效果很好,沒有回水。”電話傳回指揮部,每個人都很振奮:倒灌問題解決了!
這只是井陘河流治理中的一個故事。不光5條主干河流,45條山洪溝也同步實施治理,全面進行清淤疏浚。
在何彥生看來,堅持河流全域治理,也是重要經驗之一。“對冶河、甘陶河等干支流進行統籌治理,全面疏通主動脈和毛細血管,這樣才能從容應對超設計1倍多的大水,實現無傷亡、無決口、無潰壩。”
錢哪來——在全省率先依法盤活棄砂資源,蹚出以河養河、循環養河新路
臨近中午,微水鎮南河頭村。站在堤壩上,清澈的冶河水緩緩流淌,早已看不出洪水奔涌而過的痕跡。
“多虧政府治理河道,要不俺家早毀了!”61歲的村民霍書清在307國道邊上開了一家小超市,她記得清楚,2016年7月那次,也是下這么大的暴雨,家里進水兩米多,而今年由于整治了河道,家里一點水也沒進。
在采訪中,無論水利部門還是老百姓,都認為河道治理在應對這次洪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當時,治理的錢從哪里來,是大家必須直面的現實。
“為破解資金瓶頸,我們從政策里找、河道里變,蹚出一條以河養河、循環治河的新路子。”何彥生介紹。
搶抓政策先機,井陘爭取到首筆河道治理債券資金2.34億元,為河道治理提供了資金保障。
有了這筆資金,還是拉不開栓。他們把目光鎖定在河道治理產生的棄砂上。然而,棄砂如何依法依規處置,全省尚無先例。
井陘四處問計,千方百計找政策依據、求上級支持。“縣里多次召開會議,專門研究棄砂收益再利用問題。”何彥生介紹,最終決定對這些資金實行專項管理,一方面用來反哺河流管護,另一方面為其他河道治理提供資金保障。
在冶河治理中,共產生棄砂510余萬立方米。這些棄砂,除公益事業優先使用外,剩余部分由縣政府通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拍賣,獲得資金1.3億元。正是這筆錢,解決了冶河治理的資金問題。
有了資金保障,井陘吹響了冶河治理的“沖鋒號”。兩年來,共治理河道21.9公里,鋪設污水管網10.8公里,修建小游園、籃球場等32處,馬拉松賽道21.9公里。
“冶河治理的經驗證明,我們探索的路子是對的。”何彥生更有信心了,現在已經啟動甘陶河全流域整治,未來甘陶河的棄砂拍賣資金,將繼續用于小作河等河道治理以及其他水利工程建設。
經歷這次暴雨洪災考驗,一些地方也顯現出短板,這讓何彥生有了更多思考:“等汛期過去,要盡快啟動護坡加固工程,進一步優化指揮系統,還要把提高縣城防洪標準提上日程。”
編輯:吳楠
責編:周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