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天津北方網訊:“醫生,打擾您了,我家孩子6歲了,發燒2天本來已經退燒了,今晚又突然燒起來,現在是否需要去醫院看看?”12月21日22時45分,紅橋區芥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值班醫生彭秋月接到了社區居民的咨詢電話,得知患兒除了發燒,并沒有其他的不適,彭秋月耐心地安慰著來電的家長:孩子發燒可能會出現反復,建議多休息,喝水。如果沒有其他的不適癥狀,可以再觀察看看。“我們向社區公布了24小時保醫電話,居民們身體有任何不適,都可以撥打我們的電話,隨時咨詢。”彭秋月說。
坐落于紅橋區芥園道春和路隆春里小區的紅橋區芥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著轄區內8個社區的3.5萬名居民。為了應對當前的疫情形勢變化,連日來,該中心在有條不紊地開展線下診療服務的同時,推出24小時保醫熱線,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一系列惠民便民舉措,為社區百姓提供“家門口”的診療服務,構筑起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堅實防線。
12月22日下午,記者走進芥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現正常門診秩序井然。中心主任尹靜潔告訴記者,為了應對此次激增的發熱患者,中心第一時間擬定方案,連夜對社區科進行改造,設置了發熱診室。
在發熱診室門外,記者看到3名社區居民正在等候就診。在這里,可以實現收費、就診、化驗、取藥“一條龍”,與正常門診實行雙通道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交叉感染。
“大爺,您有胸悶、氣短的癥狀嗎?剛才給您量了血壓,都正常。您別緊張,我們這藥品齊全,您回去按時服藥,多休息、多喝水。如果有胸悶、氣短,或是呼吸困難,再過來。”當天值班的是55歲的醫生劉麗惠。上周,高燒40攝氏度的她,顧不上虛弱的身體,在體溫剛剛恢復正常的第二天,便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目前芥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的醫務人員有60余人,占比高達80%,但是每個人都是一退燒就重返工作崗位,平均返崗時間不到5天。“中心的運轉離不開醫生,特別是在現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來中心就診的都是周邊的社區居民,我們咬咬牙,堅持一下,在第一時間對輕癥患者進行救治,對重癥患者進行及時轉診,這樣也避免了大醫院的醫療資源擠兌。”劉麗惠說。
在芥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時來就診的多是老人。“現在天氣寒冷,又因為擔心在醫院里造成交叉感染,不少老人都不敢出門了。”尹靜潔告訴記者,針對這種情況,中心按照長處方政策,根據居民健康狀況,為其一次開具2至3個月的慢病用藥。此外,針對轄區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心結合日常公共衛生慢病管理建立了“疫情時期健康檔案”,將這些老年人分為重點、次重點、一般人群,即紅、黃、綠三區分級管理。“我們對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上門或是線上的心理援助、用藥指導等服務,并且家庭醫生團隊也與網格員實時對接,掌握紅標、黃標人員的健康狀況,需要轉會診的,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與上級醫院取得聯系。”尹靜潔說。(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