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全國兩會
天津北方網訊:一年之計在于春。大型播種機在連片農田里來回穿梭,農技人員把農技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村民們在現代化溫室大棚里忙著疏花疏果……一個個農事場景,匯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和美畫卷,希望的田野上奏響發展新樂章。
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聚焦鄉村振興,從美麗鄉村說到“美麗經濟”,從產業興旺說到生態宜居,從農文旅融合說到旅游產品開發、品牌塑造,“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落腳點是讓農民受益”。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壯大鄉村產業,關鍵在融合。把田間地頭打造成‘原料車間’,將加工流水線變成‘觀光工廠’,在體驗店中融入現場制作、線上銷售等元素,用現代工業化標準賦能農產品深加工,培育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農業不僅能‘土里刨食’,更能‘土里生金’。”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志軍說。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農業“接二連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融合中把農業的多種功能、鄉村的多元價值發掘出來,特色資源就能升級為優勢產業,“土特產”也能做出大文章。
融合是產業的融合,也是城鄉的融合。暢通從田園到都市、從農田到餐桌、從農民到市民的供需循環,農產品有了好去處、滿足城市新型消費需求,是一道實現城鄉“雙贏”的發展命題。“鄉村振興立足鄉村,也要跳出鄉村。我們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很重要一點,就是要讓城鄉資源要素更好地流動起來,實現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宜墾(天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中紅認為,通過園區帶動、平臺搭建和體制機制創新,吸引更多人才、資金等圍繞農業產業聚集,激活的是生產要素,釋放的是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在更大范圍引聚資源、拓展農業發展空間,將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更堅實支撐。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鄉村振興走高質量發展、融合發展的路子,既要兼顧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融合為抓手,推動生產向綠、品種向優、品質向好,用好品種產出好產品,用好品質帶出好銷路,讓好品牌賣出好價錢,農民就能源源不斷從中受益,希望的田野就能奏出更加壯美的發展樂章、幸福樂章。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透過春耕備耕的忙碌、鄉村旅游的火熱,我們看到的是希望,更是鄉村振興的大好前景、幸福未來。(津云新聞編輯劉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