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有“鸛鳴于垤”的詩句。垤為小土堆,此處指蟻垤。古詩中說,每遇陰雨天,垤下之螞蟻為避濕而爬出來。鸛是好水之鳥,知天將雨,它飛到蟻冢上食蟻,因歡喜遂鳴其上。古代有不少典籍曾記載螞蟻聚集的現象。
(資料圖片)
多年前,筆者寫《南苑雜記》時無意中發現,許多有關南苑的歷史資料中都有“螞蟻墳”的記載。明代劉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南海子西北隅“歲清明日,蟻億萬集,疊而成丘,中一丘,高丈,旁三四丘,高各數尺,竟日散去。今士人每清明節群往觀之,曰:‘螞蟻墳’。傳是遼將伐金,全軍沒此,骨不歸矣,魂無主者,故化為蟲沙,感于節序,其有焉。”
其大意是說,每年清明節,南海子西北部,有億萬螞蟻聚集成山丘一樣,最大的高一丈左右,旁邊三四個各高數尺,好似土墳堆,經一天時間而散去,當地農民稱“螞蟻墳”。
民國二十八年(1939)張次溪出版的《燕都風土叢書》也記載了這樣的傳說,并指出南苑西墻每年清明蟻聚成堆名螞蟻墳。該書還收錄有一首螞蟻墳的詩:
多少沙蟲化,金源有覆軍。
至今寒食近,螞蟻自成墳。
關于螞蟻墳的具體地點,1940年12月15日北京《民眾報》登載:“北京南苑西北方,約八里許,有螞蟻墳一處,乾隆以前,每年清明日,即有螞蟻數萬,疊成小丘……”1941年1月5日北京《實報》登載:“螞蟻墳在南海子,為一大高阜,下有蟻穴,聚蟻無數萬……”“大高阜”即封土堆。按上述兩報記述的推斷,螞蟻墳方位當在三臺子或二臺子,即今大臺子村西南1公里處。
舊時,人們認為這些螞蟻是戰敗的遼軍士兵的鬼魂變成的:遼將伐金時,遼軍戰敗,將士的尸骨不能歸故地,這些魂魄沒有歸宿,就變化為蟲沙。這些蟲沙到了清明節時節,便紛紛聚集而行。
為何有這個說法呢,這里的確是遼軍與金軍激戰之處。螞蟻墳舊址位于玉泉營附近,此地有金代皇帝碑。金軍在玉泉營一帶曾與遼軍激戰,遼軍大敗,為此金代開國皇帝太祖(元顏阿骨打)在此地聳立一著名御石碑,名“金太祖武元皇帝平遼碑”,簡稱“平遼碑”。《日下舊聞考》記載:“金太祖武元皇帝平遼碑在南城豐宜門外。”另外還有“循宜泉橋少東,園內有金太祖武元皇帝碑”的記載。
豐宜門為金中都城之正南門,位于今西鐵匠營村北涼水河北岸,距玉泉營3里;宜泉橋已無存,但宜泉音轉玉泉無疑,即現今玉泉營村址。
筆者于1990年代末曾訪問了草橋村離休干部陳寶善。他向筆者介紹,平遼碑原在玉泉營村東南鎮國寺村,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作家老舍曾來此搭棚拓碑,因當時村干部對文物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在修馬草河時將碑鋸斷,用四輪馬車運到玉泉營,做了玉泉營橋墩。后來,在開會時,老舍還特意向豐臺區的干部打聽這座碑的下落。
雖然“螞蟻墳”的傳說流傳廣泛,但歷來有人質疑:南苑都是平地,一夜之間螞蟻聚疊成山并不可信。其實,南苑螞蟻墳的形成與南苑當時林木繁茂有關。因為螞蟻屬于冬眠之蟲,清明節是在驚蟄后一個月,在北方,清明節正是冬眠之蟲出土活動之際。而此地又是遼軍戰敗將士死亡之地,因此,“螞蟻墳”在清明節時出現,為這段歷史增添了神秘色彩。
后來因為南苑一帶自然條件的變化,自民國后就沒再出現螞蟻墳的現象。但是有感于戰敗將士鬼魂變螞蟻的傳說,文人墨客還是會借此來表達悲壯之感。詩人郭鳳惠(1898-1973)為紀念南苑抗日犧牲的英雄寫有《螞蟻墳》詩:
槐國紛然浪策勛,誰家繒幣化煙云。
可憐螻蟻工求穴,無奈蟲沙是敗軍。
歷數已收阿什國,清明誰上黝駒墳?
只今南苑疆場路,憑吊重拈遐叔文。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門頭溝區百花山有一地名叫“螞蟻山”,在百花山松林中有上千個半米多高的紅色土丘,土丘就是螞蟻墳,這也因此形成了綠樹紅丘的奇特景觀。多年前,北京市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百花山螞蟻為河北紅螞蟻,褐色,個頭大,專吃腐爛動物和松樹上害蟲的幼蟲,人們稱它為百花山上的“清潔工”,百花山樹木生長旺盛有螞蟻的一功。
(原標題:南苑“螞蟻墳”的神秘傳說)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 高世良
流程編輯:U016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