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檀板響起,身著一襲紅色旗袍的胡中花右手持簡板出現在屏幕中間。她的身后,女兒李治家左手握墜胡、右手無名指緊勾墜胡弦子,隨著這些樂器的一起演奏,胡中花很快沉浸在多年來鐘愛的墜子戲中,聲情并茂地演唱了一段傳統河南墜子《報母恩》。
這已不是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胡中花第一次出現在抖音直播間里了。近年來,直播間正成為演藝行業新舞臺,打賞成為線上演出新門票。作為一名墜子表演藝術家,胡中花也搭上了“抖音直播”的快車,在直播間里找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墜子演出的“第二舞臺”,自加入直播間7年來,胡中花通過直播吸引粉絲近百萬。
【資料圖】
年少與墜子結緣
踏入曲藝行當,對胡中花來說,似乎是情理之中,卻又是意料之外。
胡中花出生于曲藝世家,父親是蘭考當地有名的墜子老藝人。“從小我就聽父親唱墜子戲,父親收了十幾個徒弟,住在我們家里,那時我總喜歡扒著門框,偷偷看他們排練、背詞。當時年齡小,不太能理解詞的意思,只覺得很好聽。”胡中花說,聽得多了,自己不自覺地也跟著唱起來。
彼時的胡中花,盡管被墜子戲悠揚的旋律所吸引,但卻并未想過以此作為自己將來謀生的行當。以至于后來,當父親要求胡中花輟學跟隨他學唱墜子戲時,胡中花曾一度產生了強烈的排斥感和抵觸情緒。
“初二的時候,父親說讓跟他學河南墜子吧。我們家兄弟姐妹七個,實在是供不起上學了。當時我學習成績還不錯。父親說不學河南墜子就只能在家種地”,胡中花回憶道,“我從小就有一個志向:一定要走出去。沒辦法,只能聽從父親的,跟著他學墜子戲。”
就這樣,年少的胡中花正式開始了她的曲藝生涯。從抄詞、背詞,到練習說、唱,再到表演技巧,每一項技能的掌握都離不開經年累月的苦練。
“學墜子戲最難、也最枯燥的就是背詞了,那簡直比上學還難”,回憶起幼時的學戲歷程,胡中花說,那時她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抄詞、背詞,一遍記不下來就兩遍、三遍,不停地抄、背,反反復復,最后抄詞的紙幾乎扔滿了半間屋子。
人不負功,功也不負人。漸漸地,胡中花便可以獨自登臺演出了,而后,隨著演出場次的增多,演出經驗不斷積累,胡中花的粉絲數量也逐漸增多。“好多鄉親們都愛聽我唱。有人跑了一百多公里,就為了看我一場演出。有一次演出前我突然病了,觀眾們就等了我三天,說:三天不回家,也要看看胡中花。演出結束,要簽名、合影的人能把舞臺都擠塌了。沒有演出的時候,我的聲音也在磁帶里、光盤里、唱戲機里,陪伴著一個個村子。也逐漸有了可觀的收入。”
線上直播開辟“第二舞臺”
河南墜子100多年前誕生于河南,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曲藝形式,俗稱"河南墜子書"、"簡板書"或"響板書",因使用河南墜子弦(又名墜琴)伴奏而得名。20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中原和華北地區,北京、天津、西安、武漢等城市可見演出盛況,一時風行于大江南北。
“墜子戲在我剛踏入這個行當開始演出時,前景還是很可觀的”,胡中花說,那時她演出多的時候,一個月可以掙一到兩千元,而那時候當地一位普通教師的月工資大概只有38元。
然而,好景不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多元化文藝進入市場,民間傳統藝術日益受到現代生活的挑戰,墜子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不少原來很優秀的河南墜子藝人都紛紛選擇轉行,胡中花也曾一度陷入迷茫。直到2016年。
“2016年的時候,女兒有一天突然給我說,媽,你開直播吧。”胡中花說,起初她聽到這個提議時的態度跟當年父親要求她學墜子戲時一樣,滿心抵觸。“墜子戲追求的就是臺上臺下互動的氛圍,我已經習慣了平時演出觀眾成千上萬、臺下掌聲一片的那種感覺,心想著,開直播,對著手機自己唱有啥意思?”
(胡中花和女兒)
后來,在女兒的不斷勸說與鼓勵下,胡中花最終妥協,決定“試一把”。而正是這一試,讓她找到了墜子戲的“第二舞臺”。
“胡老師好!”“一直是您的戲迷,終于在抖音上刷到您了”“哇,胡老師也開直播了,我去告訴朋友們,讓他們都來聽”……第一次直播,網友們的熱情讓胡中花始料未及,也燃起了她讓墜子戲重新“火”起來的熱情與希望。短短幾天時間,胡中花的粉絲量已經破萬,目前,粉絲量已超百萬。
直播不僅讓胡中花找到了“出路”,也為像她一樣的曲藝人們帶去了希望,他們把演出搬進直播間,把自己放進一方屏幕,在這個充滿激情與力量的舞臺上為無數的陌生人演唱傳統河南墜子曲目,讓河南墜子傳遍大江南北。
據《2023抖音演藝直播數據報告·河南篇》顯示,過去一年,河南地區演藝類直播開播場次超過227萬,同比上漲63%;累計觀看人次同比上漲75%;主播人數同比上漲78%。相當于在河南地區,每天有6200場文化演出,平均每場觀眾3410人。全國每十個演藝主播,就有一個來自河南。
直播打賞成為“第二票房”
直播的引流、內容的吸引力、觀眾的喜愛當即轉換為直播打賞。
“疫情那幾年,沒什么演出機會,我幾乎每天都在抖音上直播,最多的時候,一場直播能有七八千的打賞收益。哪天有事沒播,粉絲就會給我留言,說想念我了。現在,我的賬號已經有了一百多萬個粉絲。”胡中花說,現在直播打賞已經成為了她的“第二票房”,收入甚至已經超過了過去線下演出的收入。
?刻板印象里只有游戲直播、顏值主播能獲得的滿屏禮物,在傳統戲劇的直播間里,觀眾一樣不吝打賞,借助網絡直播,不僅讓優秀的民族文化活下來,更讓傳統藝術在網友們一次次的點贊下火起來。
線上反哺線下。直播在給胡中花帶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為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線下演出機會。
“自從我在抖音上開了直播,經常會接到一些邀約電話,多的時候一天能有二三十個,一個月至少能增加五六場演出機會。也正因如此,我幾乎跑遍了河南省內的縣城、農村,也去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我能感覺到,天南地北,到處都有老鄉對鄉音的渴望,也有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擁抱。”胡中花感慨道,“多虧直播的助力,才讓我有了更多的演出機會,也讓傳統的河南墜子有了‘走出去’的機會!”
現在,胡中花的女兒李治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也選擇了從事墜子藝術。當被問及河南墜子的未來時,胡中花坦言,她從沒想過自己要唱多久,或許哪天真的唱不動了,也就真正“退休”了,但她會讓女兒堅持下去,特別是現在有了直播助力,更加堅定了她要把墜子藝術傳承下去的決心。
“河南墜子一定會代代相傳!”胡中花說,語氣里滿是堅定。
版權聲明本稿件為獨家原創,版權為鄭州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正觀新聞)所有,轉載或者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違反,依法保留追究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