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只是想停個車咋就這么麻煩?據報道,掃碼消費中頻現“強制關注”現象。停車繳費,有的要先掃碼關注商場的公眾號,并注冊會員才能拿到積分來抵扣停車費;有的要先關注一個第三方公眾號,還得授權“獲取你的手機號”才能完成繳費流程……類似的掃碼強制關注在餐廳點餐、購買奶茶、排隊等位等場景中也十分常見,小小二維碼似乎成了消費的“攔路碼”,令消費者掃興。
掃碼消費方式的出現本是一大便利,通過掃碼,消費選擇一目了然,消費效率大大提升,對商家和消費者來說都是好事。然而,隨著數字化經營不斷升級,二維碼中的門道越來越多,掃碼消費越來越讓人掃興。一個個綁定的公眾號,一個個獲取的位置信息和個人信息,給消費者帶來諸多困擾,不僅掃碼的流程越來越煩瑣,還可能存在個人信息及隱私泄露的風險。此外,關注的公眾號等頻繁推出的垃圾廣告也讓人煩不勝煩。值得一提的是,當電子菜單成標配,紙質菜單看不見,讓一些不擅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深感不適,感嘆:在外面沒有智能手機手機吃不了飯。
本應是消費者主導的消費場景,怎就成了商家出的必答題?說到底,還是因為這樣有利于商家。別看二維碼小,商家用下來,餐廳經營效率可以得到大大提升。不僅能夠節省人力成本、工資成本,還可以優化中間環節。據報道,有的小菜館,從做飯到傳菜都是一人包辦,不可謂不高效。此外,用戶數據對商家來說具有巨大價值,那些被強制關注的信息,都是商家的數據庫,一次次精準推送也能存在商機。
商家想要通過消費者擴大知名度、提高影響力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強制關注的行為已經超出了合理的范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強制關注這樣針對消費者的霸王條款,可能已經觸及法律的紅線,對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自主選擇權都是一種侵犯。對商家來說,技術應該是服務消費者的工具,而非綁架消費者給消費者添堵的工具,更不應該成為獲取用戶信息的工具。
掃碼強制關注的現象已經引起多地重視,多地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先后發出關于掃碼消費行業自律承諾和倡議,消保部門也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抽查、暗訪,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為消費者撐腰。不過,要把強制關注扼殺在搖籃里,還需多方努力。既要消費者提高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意識,也要相關監管部門針對性建立掃碼消費的行業規范。唯有如此,才能倒逼商家不再濫用掃碼。事實一再證明,不給商家以強制性的要求,商家就會給消費者以強制性的要求。
掃碼消費可行,強制關注并獲取信息不可行。服務行業貴在服務,可別因為一張小小二維碼,損失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原題為《停個車還要“強制關注”?掃碼消費不該如此掃興》來源 北京晚報)
統籌:王航 編輯:彭茜雅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