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0年間,前前后后換過19份工作……今年,一本叫做《我在北京送快遞》的書籍很受關注。作者胡安焉是一名快遞小哥,進入社會工作至今的十年間,他走南闖北,輾轉于廣東、廣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過快遞員、夜班揀貨工人、便利店店員、保安、自行車店銷售、服裝店導購、加油站加油工……在這本書中,他將日常的點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誠的自述,記錄了一個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勞、私心、溫情和正氣。
像此前突然闖入大家視野的范雨素一樣,胡安焉筆下的“生活”得到許多人的共情。該書一經出版,就受到了媒體、大眾的關注,目前位居微信讀書新書榜第三位。
有人說,從作者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窺見這個階層的人生活的艱辛與顛沛流離,不穩定是他們的常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可以凝練為:一個打工人是怎樣煉成的。
在北京送快遞的日子里,胡安焉喜歡坐在負一層亞惠美食廣場后面的員工就餐區,那里也是送餐員的等單和休息處。目視著來來往往、步履不停的送餐員,他總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是什么在他們生活的另一面吸引他們,令他們甘愿為之付出?
然后,他在書中寫道:“當我在打工的時候,我很少想到自由。可能因為我默認了不工作才是自由,而工作則相反,你必須按照要求,無論這要求是來自雇主、客戶,或——當我經營個體生意時——對市場的觀察和分析等,然后付出有效勞動,才能獲得回報。”
除了工作,寫作構成了胡安焉生活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他覺得,寫作于他而言的意義更個人、重要、特別和純粹,“雖然寫得不多,但對我來說,寫作就是我生活的另外部分,屬于自由的那部分。”
《我在北京送快遞》是44歲的胡安焉對漂流生活的記錄與感受。物流公司夜間揀貨的一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記:“這份工作還會令人脾氣變壞,因為長期熬夜以及過度勞累,人的情緒控制力會明顯下降……我已經感到腦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應變得遲鈍,記憶力開始衰退。”
在北京送快遞的兩年,他“把自己看作一個時薪30元的送貨機器,一旦達不到額定產出值就惱羞成怒、氣急敗壞”。
但他最終認識到,懷著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這些在事后追憶中寫成的工作經歷,滲透著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態度與反思,旨在表達個人在有限的選擇和局促的現實中,對生活意義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許多平凡雋永的時刻,要比現實困擾的方方面面對人生更具有決定意義。
(來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 孫慶云)
統籌:梁冰 編輯:彭茜雅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