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日,一段家長欲帶小孩進深圳大學參觀被學校保安攔下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輿論熱議高校是否應該對外開放。網傳視頻顯示,一名家長準備帶孩子進深圳大學游覽時,被該校保安攔下,隨后其拍下視頻接連質問,“請告訴我,深大是誰的?”“我們是納稅人,為什么不讓進?”
就視頻中家長質疑深圳大學不讓外人進的說法,有自稱為該校的學生說,學校已經對外開放,并非如網傳所述禁止進入游覽,“‘五一’有好多家長來玩,假期深大都是開放的。”
而深圳大學發布的聲明稱,深大入校管理規定暫未有變化,只是允許持有校園卡、校友卡以及海濱小區住戶卡的人員憑卡入校,因公務來訪的人員則需通過入校預約平臺預約登記入校。確有急事未預約的來訪人員,經登記身份信息后,可由安全保衛部審核入校。這表明,校園并沒有向社會公眾全面開放。
在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后,高校是否恢復向社會公眾開放,輿論意見不一。有人認為高校應該恢復疫情之前的開放措施,也有人認為現在全面恢復還不是時候,教育部印發的《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規定,外來人員進入校園的健康查驗辦法,由屬地和學校作出規定。由于目前各地還有“二陽”病例,大部分高校均以疫情防控、健康查驗以及維護教育教學秩序為由,除本校師生外,只向校友和在校師生員工的親友開放。
筆者認為,在社會已經全面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生活秩序時,高校再以疫情防控為由,不恢復向社會公眾開放,是站不住腳的。師生已經可以自由出入校園,全面接觸社會,不讓社會公眾進入校園的理由是什么呢?
不過,具體到高校的開放,也并不是無條件的。視頻中網友質疑的“我們是納稅人,為什么不讓進?”同樣需要理性分析。公辦高校的資源屬于全社會,理應向社會開放,讓社會公眾共享公共教育資源。但是,高校的首要任務是辦學,培養人才。校園開放的前提是不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為此,高校是否向社會開放、怎么開放,應該充分聽取全校師生和社區居民乃至更大范圍民眾的意見,進行科學、民主決策。
談及校園開放,國內輿論常會引用一些國外大學沒有圍墻,和社區融合在一起的例子。但其實,國外大學的開放也不是一概而論的,有的校園面積小、周邊社區治安比較復雜的學校,也是不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就是融入社區的大學校園,有的圖書館、體育館等場館也是有門禁系統的,非本校師生并不能自由進入。學校對外開放的措施,是學校董事會在聽取師生和社區居民意見后做出的,因此,對于是否開放、開放的程度以及開放具體措施,師生和社區居民是有共識的。
如針對開放可能帶來的安全管理問題,學校可以制訂校園開放管理規定,招募學生以及社區志愿者參與開放后的校園秩序維護;針對開放帶來的市民與學生“搶”體育館、圖書館等場館資源的問題,可以引入第三方機構,建立開放資源管理平臺,選擇合適的時段,向社區居民開放。而且,這一開放資源管理平臺,還可以把所有學校、社區資源整合在一起,向社會公眾開放,并提高開放管理效率。
就當下的校園開放而言,高校應該順應社會公眾要求開放的呼聲,將校園開放恢復到疫情前的程度。同時,在聽取師生和社區居民意見基礎上,梳理可以向社會開放的校內資源,建立校園開放的長效機制。
(原題為《高校校園是否該對外開放,究竟聽誰的?》作者 熊丙奇 來源 羊城晚報)
統籌:陳若松 編輯:楊晗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