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偷拍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先是一小伙在地鐵上被懷疑鞋子上裝有攝像頭偷拍,結果被冤枉欲起訴對方;
(相關資料圖)
再有一女子坐地鐵時遭對面男子偷拍,果斷上前讓其刪除照片;
接二連三的偷拍事件中,涉事各方應當如何保護自己、維護自身權利,引發網友大量討論。
那么,偷拍行為將面臨哪些法律后果?懷疑被偷拍是否有權查看對方手機?如果被冤枉偷拍應該怎么辦?《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植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肖瑩帶來專業解讀!
1.
偷拍行為涉嫌侵犯他人哪些權益?
偷拍行為侵犯了被偷拍者的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偷拍者未經他人同意,公然傳播、使用他人肖像或以丑化、污損等手段侵害他人的行為,將對他人的肖像權造成侵害。未經他人同意,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隱私部位的行為,對他人的隱私權造成侵害。如果偷拍者在公眾場合或公開平臺上謾罵、諷刺、詆毀他人的名譽,還對他人的名譽權造成了侵害。
2
偷拍行為根據其行為的嚴重程度和后果,有可能要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1)民事責任。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偷拍行為使他人的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有權依照法律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
(2)行政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偷拍他人隱私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3)刑事責任。雖然偷拍行為目前還沒有被規定為犯罪,但在偷拍行為侵犯其他法益時,可能涉嫌其他犯罪,可依據相關規定追究相應刑事責任。如公開傳播他人的肖像、隱私信息,同時存在故意捏造事實,公然損害他人人格和名譽,情節嚴重的,可能構成誹謗罪。如果在酒店、他人住宅等場所安裝攝像頭,或將偷拍的視頻、照片制作出售,可能涉嫌非法侵入住宅罪和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以及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等罪名。
3
懷疑自己被偷拍,
是否有權查看對方手機?
自然人的隱私權受法律平等保護,如果懷疑被偷拍,應請求公權力機關檢查對方手機。因為手機是私人物品,承載了大量私密信息,未經對方明確同意,無權要求查看對方手機。
4
如何維護自身權利?
民事主體的權利是平等的,都享有肖像權、名譽權等權利。如果明知道對方被冤枉偷拍,還公然詆毀,則侵犯了被冤枉者的名譽權;如果故意公然傳播、使用或者丑化、污損該人肖像,則侵犯了被冤枉者的肖像權。被冤枉者有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權利有邊界,每個人都應遵守公序良俗,莫讓維權變違法。
5
遭遇偷拍如何處理
才能既保護自己還能懲治偷拍者?
如果是“抓現行”,當場發現偷拍者正在偷拍,一是可以明確要求對方停止拍攝、刪除偷拍的照片或者視頻;二是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可以立即報警,同時向現場安保人員尋求幫助,在公安或其他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進行處理,具備取證條件的,應及時固定相應證據、保留相關證人聯系方式。雙方無法達成調解的,交由公安機關根據違法情節對偷拍者進行行政處罰;還可以向法院起訴,追究偷拍者的侵權責任。如果事后才發現被偷拍,被偷拍者仍可以通過司法救濟、法律訴訟的手段,要求偷拍者停止侵害行為,并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來源:法治日報微信公眾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