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跑出特殊教育普及的青海加速度
法治日報記者 徐鵬
(資料圖片)
青海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近日聽取和審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全省特殊教育普惠發展情況的報告。通過近年來加快發展,青海省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機會不斷擴大,普及水平明顯提升,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特別是全省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6.9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跑出了特殊教育普及的青海加速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組織實施了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整體謀劃推動全省特殊教育,聚焦薄弱環節,制定階段性發展目標,明確重點工作任務,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實現了年年有變化、三年上臺階的目標。在全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公共服務規劃中,將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統籌考慮同步規劃。2022年,啟動實施“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按照拓展學段服務、推進融合教育、提升支撐能力的基本思路,制定了到2025年的規劃任務,并納入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考核評估內容,壓實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責任,推動全省特殊教育邁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青海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鐘澤海介紹說,全省持續加大投入,不斷完善保障體系,2014年以來,平均每年爭取中央資金1000萬元左右,累計投入1.13億元,改善15所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為普通中小學建設特殊教育資源教室248間,為重度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門服務,滿足各類殘疾兒童少年教育需求。將特殊教育納入教育資助政策范圍,年均下達3000萬元,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年生均公用經費6000元,高中階段殘疾學生助學金每生每年2000元,重度殘疾學生送教上門每生每年6000元,基本滿足教育教學保障。
目前,青海已實現“一州一特?!?、30萬以上人口的縣特殊教育學校全覆蓋、5人以上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資源教室覆蓋率達到75%的目標,形成了“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送教上門服務為補充”的發展格局。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在校生7569人,較2013年增加了5477人,增幅達261.81%;全省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毛入學率達96.9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較2013年提升了17.17個百分點,跑出了特殊教育普及的青海加速度。
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青海要求各地每年拿出中小學教師招聘計劃優先補充特殊教育學校。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328人,其中專任教師235人,較2013年分別增加167人和96人,增幅分別為103.73%和69.06%,本科以上學歷184人,專任教師不足的矛盾有所緩解,教師學歷結構明顯優化。同時,不斷提升教師能力,省級累計培訓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師、行政管理人員等達1000余人(次);各地利用教育援青和東西部協作機制,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對口建立結對幫扶,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
在完善激勵機制上,青海充分發揮工資政策對教師隊伍的激勵導向作用,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了特殊教育教師從業補助制度,特殊教育教師享受基本工資15%的教師津貼和特殊教育崗位工作人員每人每月360元補助,有效保障了特殊教育教師工資待遇。在教師職稱評聘和評先選優中予以傾斜,近年來有7名特殊教育教師被評為副高以上職稱,8名教師被授予全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青海還健全治理體系,規范特殊教育管理,建立了省級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評估安置專家庫,并制定了評估安置辦法。45個縣均成立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定期對每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開展入學評估安置。建成全國首家省級特殊教育服務管理平臺,協同省、州、縣、校四級對殘疾兒童在學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對送教上門服務工作開展線上督導考核,實現了管理智能化。依托全省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輻射各地教研指導,定期組織教師技能競賽、優質課評比活動,為教師和學生、家長提供線上優質課程資源和咨詢服務。
為推動融合發展,青海普通中小學校堅持以“讓學生自信融入社會”為培養目標,讓全省隨班就讀的4106名殘疾學生和普通學生接受同等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積極開設烹飪、按摩、家政服務、掐絲藝術等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術教育,幫助殘疾學生掌握一技之長。省特殊教育學校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累計培養中職畢業生414名,就業率100%。建立省、州、縣三級康復醫療服務體系,發揮全省36家醫院康復科、73家社會機構作用,年均8000余人(次)為殘疾兒童少年提供康復醫療訓練服務。
各地各部門在全國教師節、助殘日期間,大力宣傳報道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成就和優秀典型案例,弘揚特殊教育教師高尚師德、無私奉獻精神和殘疾學生自強不息精神。同時,各地特殊教育學校經常性組織殘疾學生家長、普通學校學生入校參觀,并通過特殊教育進社區(村)等宣傳形式,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