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敢闖會創,青春正好!由教育部等十二部委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天津大學承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全國啟動儀式日前在天津港舉行。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本領的新青年在歷練中形成了一支新銳“雙創”大軍,在創新創業大賽中,勇于追夢、敢于創新、善于實踐,不斷挑戰自我,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凝聚起青春力量。
在啟動儀式召開期間,新華網專訪了曾獲“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金獎項目《中國首個博士生醫療公益服務團體——復旦大學博士生醫療服務團》負責人,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2019級博士生,2022年畢業后擔任復旦大學兒科醫院2022級研究生輔導員——宋義蒙。聽一聽“新醫科”青年們如何扎根鄉村,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拼搏奮戰,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的故事。
新華網:救死扶傷、大愛無疆,是一名醫生的崇高追求。請你介紹一下,在這個項目上“新醫科”青年們是怎樣扎根鄉村,不懼風雨、勇挑重擔,在為人民服務中踐行醫者仁心的?
宋義蒙:復旦博醫團成立于1994年,由剛開始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每一個隊伍就達40名人左右。當時是幾名原上海醫科大學的博士生回到家鄉后發現,在農村的有些地方,老百姓出一趟門,山一彎、水一彎,存在就醫難等問題。于是,我們就與導師商議看看能不能成立一個團隊,把上海的優勢醫療資源帶到那里,解決群眾看病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部分地區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沒想到這個團隊一做就是29年。
如今我們博醫團的第一批隊員現在已經50多歲了,他們已經成為各大醫院和各自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每年暑假,這些專家依然會回到我們博醫團,帶著團里的年輕博士生去鄉村送醫送藥。我們經常翻山越嶺,到大山深處為村民聯合會診。
現在,這個團隊一代代博醫人都在接力奉獻,在一次次義診、培訓和臨床示范中不斷成長,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以實干踐行醫者仁心。
新華網:從你的介紹中得知咱“博醫團”帶去的不僅僅是短期醫療幫扶,更是為當地建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安┽t團”被當地鄉親們稱為“行走在大山深處的白衣天使”或者“大上海來的泥腿子醫生”。那么在這場“奉獻接力”中團隊已取得了哪些成績?接下來還有什么計劃?
宋義蒙:我們服務基層已經有29年了。29年來,我們攀登過貢嘎雪山,跨越科爾沁草原,深入井岡山、延安等革命老區,足跡遍布全國13個省、22個縣、32所地方醫院,累計行程10余萬公里,接診群眾5萬余人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也在思考一種新的模式,把優勢的醫療資源轉移、整合到互聯網平臺,通過線上的方式讓團隊的專家對基層的醫生進行指導培訓,實現與地方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還可以對偏遠地區的群眾進行線上診療。我們還要為地方醫療事業輸血、造血、活血,把最普惠的技術和規范帶到基層醫院。除此之外,我們還制作了大量的科普視頻,通過復旦大學博醫團的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向外發布,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如今,數萬名和我一樣的農村定向醫學生,為健全鄉村醫療衛生體系,都成了健康鄉村的守護者,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我們青年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