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編輯部案頭,擺放了一摞經年累月的剪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基層通訊員發表在《揚州日報》的文章。有的,比編輯的年齡還要大。
對今天的讀者來說,剪報幾乎是個陌生詞匯。但在從前,這卻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作者、讀者把報紙上發表的文章或者感興趣的內容,剪下來貼到本子上,方便今后查找、利用。既保存了檔案,又刻下了記憶??梢哉f,他們剪下來的是新芽,是青春,是人生。
透過泛黃“豆腐塊”,穿越斑駁光影,我們看到的是6個結結實實的新聞故事,是一群人摟定的黨報根基!這些老作者、老讀者,視《揚州日報》為新聞與文學寫作的出發地,小小的黑白版面曾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而今,很多作者、讀者老了,可黨報事業依然年輕!
【資料圖】
親愛的作者、讀者,你們說,擁有《揚州日報》這樣的良師益友,何其有幸;知道嗎,《揚州日報》有你們這樣的老朋友一路追隨,何其有幸!
新聞,也是一門關于時間的藝術。值此復刊40周年之際,編輯部再次收到你們赤子般的文字,一如時間寄來的春天,漫過我們共有的青草地。
今晨,攜第一縷陽光,我們把這期特別的版面獻給特別的你。請繼續吧,與《揚州日報》同行,與明媚的時代同行。
道不盡這40年的情緣
■ 房啟泉
1984年4月,我在高郵川青小學工作。當時學校組織春游,行至南蕩村時,天氣變化,師生被雨淋濕,南蕩村民特地為師生燒了開水,備了食品,招待師生。我深受感動,特地寫了小通訊《春游師生遭風雨,南蕩村民獻愛心》,投寄《揚州日報》,沒有幾天就發表了。這在當地引起的反響很大,也讓我興奮不已。從此,我便一發不可收,積極投稿,與《揚州日報》結下了不解之緣。
以后我訂閱了《揚州日報》,每天第一件事,讀《揚州日報》,并積極投稿。《甜蜜事業的熱心人》《鄉村貨郎擔》《川青小學成省少兒詩歌創作實驗基地》《川青小學指導學生創作少兒詩》等一批稿件,陸續在報紙上發表。此后,每年我都有一定數量的稿件在《揚州日報》上亮相。報社也經常和我聯系,聘我為通訊員,并常寄來學習材料,給我補充精神食糧,鼓勵我多寫稿、寫好稿。特別令我難忘的是,1999年5月,報社一位編輯和我通電話,詢問川青蘆花少兒詩社少兒詩創作情況,她問得很仔細,電話打了半個小時,我向她匯報了學生寫作的情況。之后,一篇學生寫作心得在《揚州日報》上發表,在學校引起了轟動!
2007年,我從教師崗位上退休,隨子女定居揚州,有了較充足時間寫稿。除正常報道身邊的人和事,還參加過《揚州日報》組織的各類征文活動。在揚州泰州機場杯征文大賽中,撰寫的《定居揚州》獲三等獎;在《揚州日報》紀念人民防空法實施20周年征文大賽中寫的《警報試鳴以后》獲優秀獎;在《幸福六十年》國慶征文中,發表了《燈》……尤其在《揚州日報》10000期紀念刊物中,還報道了我的寫作經歷。
我見證了《揚州日報》復刊40年的歷史,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與《揚州日報》有關值得紀念的事件?!稉P州日報》是我的良師益友,40年給我的人生啟迪說不盡、道不完。我與《揚州日報》結下了深情厚誼,我要讓《揚州日報》伴我度過晚年美好的時光!
割不斷的情緣
■ 劉向前
人的一生有很多緣分,人緣、事緣、物緣。我和《揚州日報》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相處僅5年,作別近28年,我們之間仍有著割不斷的情絲。
相遇即是緣起。我天生喜歡舞文弄墨,一有空,就喜歡讀讀寫寫。18歲,就能寫出豆腐塊、火柴盒般大小的文章來,時常被報紙、電臺、電視臺采用。1992年1月中旬,在讀高三的時候,我寫了一篇《劉陳鄉集中力量改造低產田》的消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投給《揚州日報》,沒想到稿件竟然被采用。自從與她結緣以后,我便經常給她寫稿,相處5年,從未間斷。5年的時光,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在我的人生歷程里卻是永恒。與《揚州日報》相處,這是我最寶貴的人生財富。我會永遠牽掛這里甘為人梯、甘為他人做嫁衣的編輯、記者和通聯人員,永遠想念仍然在這里奮斗的好同事。
相知更是緣深?!稉P州日報》,是我可敬可親的良師,每天給我知識,給我信息,使我能及時了解國內外大事和全市的經濟、政治動態,做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揚州日報》,更是我寫稿創作的熱土。我取得的成績和進步都是與報人的關心、支持、幫助和鼓勵分不開的,我錄用的每篇稿件都浸透著編輯老師的心血和汗水。5年里,我先后在這塊園地里發表了《岳父為婿征婚》《花甲老人學英語》《熱血凝成的愛》《我有23個溫暖的家》《孔兆海 了不起的女性》《麻橋60農民有了“管帽”》《我家每周有場“戲”》等50多篇新聞稿和文章,其中我采寫的社會新聞《同辦婚禮兩個樣,一家歡喜一家傷》在《揚州日報》1996年度“大千世界好稿賽”中榮獲一等獎。
相別亦是緣續。1996年8月12日,“揚泰分家”,對于我這個新聞愛好者來說,再也不能為心愛的《揚州日報》投新聞稿了。我們相識在32年前的那個早春,作別在27年前的那個冬天。作別《揚州日報》,不說再見?!稉P州日報》少了一個參與者、貢獻者,但一定多了一個關注者、支持者。在“分手”后的27年里,我一直默默地關注她,閱讀她,給她投稿……雖然“分家”,我并沒有分心。《揚州日報》,請你相信,你我之間仍有割不斷的情思牽扯著,我會用那情思編織更多更美的文學花環獻給你……
40年來,一路有你
■ 顧仁
說來很巧,《揚州日報》復刊的1983年,我進入了原江都縣中閘鄉政府機關工作。鄉政府重視機關干部的思想建設,為每個科室都訂閱了報刊,我就有了《揚州日報》?,F在,我已退休17年了,中閘鄉后來所并入的大橋鎮也很關心退休干部,為我們每人都訂了《揚州日報》。所以,復刊后的《揚州日報》,一路伴著我走到今天。
我進入中閘鄉政府的時候,擔任的是鄉黨委秘書兼宣傳科長。我為鄉黨委、政府寫材料,向基層宣傳黨的大政方針,都離不開參考材料。而那時的《揚州日報》,正是我的好伙伴、我的輔導老師。我學習研究《揚州日報》所寫的材料,領導、基層干部都很滿意。從此,我越發離不開《揚州日報》。
在《揚州日報》上,我看到不少的通訊員都在宣傳身邊的事。我想,作為一個秘書,對全鄉的情況有所了解,為什么不對好人好事進行宣傳報道呢?于是,我走上了宣傳報道之路。由于報道及時,事實清楚,我所寫的報道稿件,有不少被《揚州日報》采用了。從此,我長期為《揚州日報》寫稿。直到我后來當上副鄉長、黨委副書記的9年里,盡管業務多、工作忙,我還是堅持為《揚州日報》寫稿。
由于我常寫稿、力求寫好稿,有新聞報道、有思想評論、有文學作品,用稿的幾率也多了,因此,我多次被《揚州日報》評為優秀通訊員。一次,《揚州日報》組織優秀通訊員培訓活動,其間發給我們每人一只印有“揚州日報社”字樣的拎包。拎包內可擺放東西,拎包的一側可放茶杯,甚是實用。而培訓班的培訓,更是讓我們學習了知識,增長了才干。
我有了拎包,便拎著走東到西,甚至去桂林、福州等地旅游,也都拎著這只包。但是,人們看到拎包上“揚州日報社”五個大字,竟然將我當成報社記者。我解釋以后又想到,我雖然不是記者,但我要像記者一樣,扛起為黨的宣傳事業作貢獻的責任。由于努力,我的報道、評論文章不僅上過《人民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農民日報》等中央媒體,我還被一些新聞媒體聘為特約記者。
回首往事,我一個初中畢業生,還能夠在新聞宣傳上取得許多榮譽,這讓我感悟到:做人,需求上進。而我的上進,與《揚州日報》的幫助是分不開的。這樣的情愫,已經鐫刻在我的心中。
八本剪報本背后的故事
■ 梁永富
1985年底,我從部隊復員后,被分配到寶應做客運駕駛工作。也許是在部隊喜歡寫新聞報道的緣故,回到地方后,我仍然沒有放棄這一愛好。當時,我除了在寶應本地媒體發表報道外,總希望能在市級以上媒體發表,《揚州日報》就成了我的希望。雖然受限于傳稿途徑,但在《揚州日報》編輯記者的指導下,我的稿件也能頻頻發表,感恩之情始終銘記于心。
1987年下半年,單位分配我專跑寶應至揚州客運班線,每天一趟,上午去,下午回,這給我送稿提供了條件。猶記得第一次,我到了渡江橋老汽車站后,連飯都顧不上吃,立即打的趕往揚州日報社,小心翼翼地敲開編輯部辦公室的門,編輯老師很熱情地接待了我。
當聽說我來自寶應,又是打的送稿,編輯老師很感動,他幫我倒了一杯熱茶,讓我等一會兒,隨后迅速地瀏覽了稿件,并當場指出文稿中的不足,需要改動哪些地方,我當場進行了修改。離開時,我們互留了聯系方式,編輯老師希望我以后有新聞或稿件,直接與他聯系。
我回到汽車站時,已到了發車時間,中午飯雖然沒來得及吃,但我心里美滋滋的,《揚州日報》編輯老師平易近人的態度讓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更驚喜的是,編輯老師第二天就打電話給我,稱我的“豆腐塊”發表了。
1996年7月,揚州日報社在寶應成立了記者站,當年的站長是曹湘洲。一有時間,我就往記者站跑,送稿的同時,耐心請教寫新聞報道的技巧。當聽說我在繁忙的出車之余,利用業余時間跑“新聞”,曹站長給了我“特殊照顧”。報社有記者來寶應采訪或講課,第一個就通知我,讓我“面對面”接觸。另外,曹站長還將《揚州日報》內部發行的《通訊之友》一期不少地送給我,讓我提高了寫作能力,極大地提高了用稿率。
1998年5月,我成為《揚州日報》特約通訊員,寫新聞的積極性就更高了,一有空,我就往寶應各個鄉鎮、村跑,與各村支書、農民成了朋友,他們都叫我“土記者”。
今年3月,我從單位正式退休,但寫稿、提供新聞線索的“癡心”不改。30多年來,我在《揚州日報》發表“豆腐塊”1000多篇,全部被剪貼在剪報本上,目前已有8大本,它們記錄著《揚州日報》跟我30多年的深情厚誼。
萬里挑一,廣告詞拿了頭獎
■ 錢愛民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揚州日報》曾舉辦過一次廣告詞有獎征集活動,由于企業聞名遐邇、獎勵額度較大、市民參加踴躍,加之評選權威公正,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堪稱經典。
那是1991年的事。這年2月6日,揚州五一食品總廠的“羊年新春廣告詞有獎征集活動啟事”登上了《揚州日報》。當時日報僅是4開4版“小報”,在市民對“有獎征集廣告詞”還比較陌生的情況下,這則“啟事”竟占1/4版面,讀者矚目是必然的?!皢⑹隆笔紫冉榻B了五一食品總廠是商業部重點糖制品生產企業,廣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四味糖果”等銷往25個省市區,并遠銷國外。接著,“啟事”說明企業商標為“五”字牌,所征集的廣告詞應能體現企業特色,好聽易記,在10字個以內,要求于2月28日前郵寄總廠廣告詞征集辦公室。廠方給活動設置了頭獎1名,獎勵1000元;副獎2名,各獎勵500元;鼓勵獎20名,各獎勵禮品1份。“啟事”見報的同時,還頻頻“亮相”于揚州電臺和電視臺,一時間廣告詞征集“報紙上有名,廣播里有音,電視中有影”了。
要知道,那年月職工每月的工資僅有百十元呀,千元獎金足以把市民的視線拉直,讓大家怦然心動。心動不如行動,羊年春節期間我與許許多多市民一樣,除了看春晚、大拜年以外,就是忙乎創作廣告詞。我苦思冥想,先是草擬了10條,經過修飾后認為其中5條尚可,投稿前又刪去2條,最后只讓滿意的3條廣告詞去“碰運氣”了。3月8日,《揚州日報》又用1/4版面刊登五一食品總廠“辦公室公告(第1號)”,公布了活動共征集到廣告詞9878條,以及由3位揚州市副市長外加市委宣傳部、市工商局、市新聞媒體負責人、知名作家等19人組成廣告詞評委會成員名單。這樣的評委“陣容”,恐怕是絕無僅有的。3月12日,《揚州日報》在頭版報眼位置刊登了“辦公室公告(第2號)”,公布了經揚州市公證處公證后的評選結果,其中“金果、銀果,難比‘五’字糖果”獲得頭獎,而這條廣告詞的作者正是我。
3月17日,《揚州日報》刊登了記者采寫的廣告詞征集活動側記《一詞牽萬眾 “五”字連千家》,它以3月16日揚州五一食品總廠隆重舉行頒獎大會為由頭,重點介紹了市民參與廣告詞創作的熾熱感情,以及廣告詞評選過程中的若干細節,如評委會委托工作小組在近萬條廣告詞中初評出100條,再由評委進行無記名投票,最后以得票多少來確定頭獎1名、副獎2名……如此,就讓人們對這次活動的權威性、公正性有了較多的了解。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市的新聞傳媒乃至中央電視臺,時不時地還會刊登或播放“金果、銀果,難比‘五’字糖果”廣告,令我欣喜。更有幾位朋友從那個羊年開始便給我起一綽號“錢一吊”,3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這樣喊著,更使我對《揚州日報》舉辦的此次廣告詞有獎征集活動一直難以忘懷。
和《揚州日報》的幾個故事
■ 王道清
1987年初夏,風華正茂的我對足球、排球等體育運動項目頗感興趣,工作之余就想著寫一寫相關的預測、評論文章,以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當時,一位年輕的同事寫了一篇關于全運會足球比賽的稿件投稿,但未見報。我看了文章后,著手調整思路,從另一個角度做了一番分析和預測,以期給讀者觀看比賽帶來幫助。稿件受到相關編輯重視,不久,編輯將兩篇稿件加以糅合,以“江蘇足球隊進軍羊城有否希望”為題,刊登在1987年6月11日《揚州日報》3版“看臺”頭條位置,一時引起了較大反響。這是我投給《揚州日報》的第一篇稿件,順利刊登,令我高興之余,印象深刻,至今仍保存著該文的復印件,不時翻出來欣賞一遍,回味過去的激情歲月。
后來,我看體育的興趣愈加深厚,看報紙的熱情也隨之提高了,《揚州日報》等報刊是必看的,從中受益良多。在此期間,我根據個人愛好,結合相關賽事,反復練習撰寫,多篇文章相繼出爐。在此期間,也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有一次,我寫了一篇有關圍棋的文章《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當時由于一時勿忙,字跡有些潦草,看不太清楚,但還是投出去了。后來,李保健編輯與我通了電話,指出了我的作品中存在的字跡問題,我這才有所意識,感覺確實有失草率。還有一次,一篇有關全運會足球比賽方面的文章,由于大意出現了一個小失誤,引起個別讀者或球迷反感,打來電話指責。當時我的心情十分低落,于是與編輯聯系,向他說明了情況,并得到及時的安慰,對此我一直銘記,難以忘懷。同時此事也提醒我,寫稿必須慎重,關鍵之處一定要予以核實,不能馬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從體育出發,我擴大了寫作范圍,對于一些社會新聞或好人好事也予以關注。1992年,本單位一值班人員奮不顧身勇斗歹徒,事跡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我根據他的先進事跡,與同事合作寫了一篇短新聞稿件,后來編輯以《月黑風高,歹徒伺機作案 挺身而出,黨員孤身斗賊》為標題刊發,雖不在醒目位置,但影響和意義都是較大的,對此我印象深刻。
同一年,浙江某高校學生來揚參加社會實踐,入住當時的江陽飯店,次日他們見天氣晴好,便將標本放在窗臺上曬。服務員打掃房間時,誤以為是垃圾,就將其處理了。結果,該店負責人想方設法,積極尋找,終于第二天在某垃圾中轉站找到標本。我了解到相關情況后,寫了一篇稿件刊登在《揚州日報》上,題為《誤將標本當垃圾,忙煞“江陽”熱心人》,產生了一定影響,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上述幾件事情,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看似平凡,實則不然。一旦回味,令人心潮起伏,感慨系之。不平凡的《揚州日報》,不一般的報道內容,給我帶來回憶、體味、觸動的同時,也有諸多的感激、暢懷、成長。值此《揚州日報》復刊40周年之際,謹借此表達一名作者的祝賀之情,愿《揚州日報》更上一層樓,取得更大成就。
來稿統籌:劉峰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