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力市場(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狀況如何),一起來了解下吧。
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狀況如下:
1.隨著經濟增長率的下降,中國人口基數巨大,失業率上升,所謂的隱性失業也在增加,失業率從百分之十八上升到百分之二十一;
2.勞動力價格略有上漲,但漲幅受制于經濟條件;
3.高端技術人才和高層次技術人才匱乏,外貿和出口貿易專業人才嚴重匱乏;
4.高學歷畢業生涌向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但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不到80%;
5.非正規就業、流動就業和非正規就業的數量正在增加;
6.隨著經濟市場化的進程,就業市場化模式和雇主與雇員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已經形成。
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特點有哪些?
第一,就業結構性矛盾進一步深化
一方面,勞動力總供給過剩,隨著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我國大量勞動力被釋放出來。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有效供給不足,中國經濟面臨的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結構性失衡,也表現為低素質或低素質人力資源的大量過剩。
經過科學發展,具有現代文化素質和先進勞動技能的高素質人力資源相對缺乏,這體現在就業市場上存在大量低素質的剩余勞動力,他們無法填補許多需要較高技術和技能的崗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失業人員的存在可以鼓勵人們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技術素質,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大量失業人員的存在不僅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也給失業人員及其家庭的生活造成了困難,增加了許多社會不穩定因素。
第二,中國勞動力供大于求
中國是世界上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近年來,中國出現了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1.勞動力總量增長過快
2.城市勞動力失業率上升,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
3.勞動力的培訓不利導致勞動力結構性供大于求
要解決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和個體勞動者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國不僅是一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也是一個就業壓力最大的國家。目前,中國正處于體制轉型時期,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局面逐漸顯現。
第三,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趨勢正在放緩
雖然總就業壓力仍然很大,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格局沒有改變,但從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來看,勞動力供給的高峰即將過去。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中國人口提前完成“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轉變,其結果已經表現在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上。
第四,失業率呈下降趨勢,新增就業崗位增多
改革以來,城鎮就業總量逐年增加。正是由于我國所有制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巨大變化,國有單位和城市集體單位在總就業中的就業比例大幅下降,而其他城市新興單位如股份有限公司、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港澳臺商人和外商投資單位的就業從無到有逐步增加,就業結構形成多元化態勢,因此,它也帶來了中國人才隊伍結構的根本變化。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非公有制用人單位將成為未來我國人才就業的主要方向。
第五,城鄉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勞動力轉移任務十分艱巨
中國約有1.2億農民工,其中,約有1億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占城市就業人口的近40%。農民工廣泛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行業,尤其是集中的制造業、建筑業、住宿業和餐飲業。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民工的流動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但由于中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沒有跡象表明這一現象會擴大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嚴重的全國性問題。從中長期來看,這種情況將導致勞動力不足地區的企業工資水平被迫上升,從而迫使一些工資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退出該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第六,工人整體素質低
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技術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將更加突出。一方面,城市勞動力需求旺盛,熟練生產人員短缺。另一方面,隨著以國有企業改革結束和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機制加強為標志的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向更有利于勞動力利用的方向轉變,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收不斷增加。沿海地區勞動力需求旺盛,但部分地區技術工人供給不足。
關鍵詞: 中國勞動力市場 目前中國勞動力市場狀況如何 勞動力市場具有哪些特點 勞動力市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