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叫什么節(端午節的真正來歷),一起來了解下吧。
端午節又叫什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龍陽節。端午節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的說法。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早年受到楚懷王的信任,后來被貴族排斥和流放。后來,楚國被秦軍攻破,屈原在5月5日寫下了他的絕筆《懷沙》,然后投奔汨羅江赴死。
正是因為屈原精神,人們被感動了,來自楚國的老百姓去汨羅江紀念屈原。漁民們為了打撈屈原的尸體,在河上來回劃著船,岸上的人也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扔進河里,說這樣魚蝦就不會咬屈原的尸體了。
甚至有人拿雄黃酒倒進河里,說蛟龍水獸暈過去后就不會傷到屈原的身體。后來人們就想出了用樹葉把飯團包起來,用彩絲扎起來的主意,最終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漁民在河里劃船后來演變成賽龍舟,扔飯團演變成吃粽子,把雄黃酒倒進河里的習俗演變成現在喝雄黃酒,這是一個關于端午節起源的民間說法,其實從這中不難看出,其中有些是牽強附會的。
端午節又叫什么節,端午節也叫“龍日節”,但這個稱呼與屈原無關。起源于古代人對龍的崇拜,是“四象”之一,即東方青龍七宿。早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有一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叫百越族。
秦漢時期,百越族的人還存在。事實上,端午節是百越族創立的祭祖節日。后來,百越族并入漢族。久而久之,端午節成了全國性的節日。因此,端午節原本是祭祖的節日,與清明節的含義類似。
古人把“三午重逢”這一天稱為“端午”,意思是午月午日午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端午節原本是夏至當天的午時。首先,端午節要打“極陽水”,意思是夏至午時的水。由于夏至是東方青龍七宿位于正南天空最高點的時候,夏至之后,青龍七宿開始向西落下。
所以,夏至才是真正的“龍日節”。后來端午節與夏至分離后,“龍日節”也歸屬了端午節。因此,端午節最初起源于古代人們對青龍七宿的崇拜,即龍的崇拜。漢代以后,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關鍵詞: 端午節又叫什么節 端午節的真正來歷 端午節的真正含義 端午節是怎樣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