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中無法兼顧規模與質量的難題,在教育數字化時代有望得到破解。16日,在重慶兩江新區舉行的“數智時代的學校轉型——‘五智’育人模式研討會暨第四屆行遠日”上,專家縱論教育數字化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學校的“數智”探索實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數字化使“規模化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依托數字時代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精準定位需求,精準供給資源,精準支持過程,精準評價成效,精準決策投入等,滿足師生差異化需求。”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教館)培訓中心主任劉峰說,數字化使“規模化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武法提在分析“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融合教育的機遇與挑戰”時也提到,AIGC支持下的學生畫像、學情分析與診斷更加精準,支持經驗型教學向分析型教學轉變,破解傳統教育中無法兼顧規模與質量的難題,有效實現“大規模的個性化優質教學”。教育供給方式將更加多元和靈活,教育供給與服務質量更關注個性化教育需求。
武法提同時也提醒,AIGC融合教育也會帶來挑戰,如,使得部分學生獲得一種“非理性依賴”,弱化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影響學生的價值認知和品格形成。又如,AIGC的開發與應用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以及不同國家、地區、人群之間,享有技術權利的不平等,以致“數字鴻溝”更寬更深。
學校數字化轉型探索關鍵在教師
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
“教師數字素養是學校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劉峰分析,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最主要的活動形式,學校數字化轉型必然要深入學科教學實踐,引發教育教學的深刻變革。而數字素養是連接教師、教法、教材三者之間的立交橋,在有效解決為什么教的同時,也促進教師思考教什么、如何教的關鍵問題。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的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革,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數字素養,設計梯度教學目標,開展結果導向的評價,創設數字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學習環境,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教學。
“教師的工作重心將發生變化。”武法提表示,融合了AIGC的智能教學系統將成為新型教學要素,能夠承擔知識講解、學習支持、學習監控、學習診斷、學習測評等基礎性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從知識講解等基本教學任務中解放出來,聚焦于學生高階認知能力與核心素養的培養。
圖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武法提作主旨報告。 行遠小學供圖重慶兩江新區行遠小學校進行的“五智”育人模式探索,獲得現場專家們的一致“點贊”。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鄒賢蓮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行遠小學是一所新建小學,可以說是數字化浪潮中的“原生一代”。建校伊始就從家、校、社三空間融合的智慧教育建設起步,立足于“五智”育人模式(即學生的智學、教師的智研、家長的智陪、學校的智理、社會的智聯),抓住教、研、管、評、學這五個維度,全要素、全領域、全校全員、全過程深度推進數字化轉型。
“這個過程中,老師的數字素養提升相當重要。”鄒賢蓮介紹,該校以“輕設備、重應用”為導向,在玩轉用活現有設備上下功夫,基本實現“人人都是信息技術老師”。視頻編輯、照片直播等工作都是老師們在做。這是老師們實現其教學價值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重慶兩江新區在全國首批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基于5G的兩江新區智慧教育融合實踐”成功立項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教育部聯合組織開展的“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項目。兩江新區已打造20多所重慶的市級智慧教育示范校,占到該新區學校的一半多,比例為重慶市最高。
基于前期探索實踐積累的經驗,兩江新區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局局長李亭一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教師如何在課堂上運用智能化手段實施教學”。對此,兩江新區擬定的教育數字化轉型五年行動計劃,將從兩方面來解決。一是硬件設備的完善和投入。二是實施“教師領航計劃”,培養一批在教育數字化實踐方面的領航校長、教師,以及智慧教育的好學生,以此帶動智慧教育普及到每一個課堂,提升每個孩子網絡數字化的意識和能力水平。(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