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座現場,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機打車 呂文鵑 攝
每日商報訊 出門打車用到手機、看病預約要用手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家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然而,這些看似簡單的手機操作,卻成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攔路虎”。
“有一次我帶孫子、孫女去少年宮,在路上招手打出租車,結果遇到的司機說手機已經接單了,我們等了很久都沒打到……”在8月29日的“西湖阿姐”助老公益行活動現場,楊阿姨分享了自己此前的經歷,感慨要是早點學會用智能手機打車就好了。
(相關資料圖)
當天,志愿者在嘉荷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從“醫、食、住、行、娛樂”等方面著手,教在場的30多位老人學習智能手機的常用功能,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融入數字時代,更好地享受數字生活帶來的便利。值得一提的是,到場的老人們熱衷于學習新技能,對此次手機專場教學贊不絕口。
老人學習勁頭十足 打車、掛號這兩項功能最為關注
如何通過一部小小的手機,讓老人樂享數字生活?現場的志愿者就如何清理手機垃圾、微信緩存?如何使用智能手機預約掛號?如何使用智能手機打車等常見功能,作了詳細詳的教學。老人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當志愿者講到一個新技能時,會掏出手機跟著志愿者操作,甚至還有人在本子上做筆記。“我怕一回去就忘了,得趕緊記錄下來,回去還能教姐妹們!”張阿姨帶著老花鏡,一邊對照手機、一邊在紙上寫下操作步驟。一旁的陳阿姨后悔自己沒帶筆,就借了張阿姨的筆記拍照保存。
打車難,成為老人日常生活里常見的難題。因此,老人們對學習如何用智能手機打車很感興趣,在操作中一遇到不清楚的問題就及時詢問。尤其是實踐環節,在場的三位志愿者全場跑,一對一為老人答疑解惑。“姑娘,我上下車地點都寫好了,接下來要怎么弄?”楊阿姨吃過不會用手機打車的虧,這次她學得很認真,同樣的步驟重復操作了幾次以加深印象。“一直想學會打車,今天算是搞懂了!”楊阿姨說,以后不用擔心出門打不到車。
另外,老人們對學習用手機預約掛號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原來家里就可以自己選醫生和時間段,那比線下掛號方便好多嘞!”一位阿姨因為糖尿病定期要去醫院,每次早上八九點出門,等到下午四點結束,一天下來很累。她告訴記者,這次學會了用手機預約掛號,今后看病的心情都會好一些。在就醫環節,志愿者們還分享了如何使用醫保卡支付等功能。“太好了,這些功能我一直想學,今天都學會了!”在場的老人紛紛表示,下次還想參加這樣的教學講座。
剪輯視頻、語音輸入功能
新功能讓大家感覺既便利又新鮮
很多老人想擁抱新事物,和年輕人一樣玩轉手機。杭州在水一方養老服務集團(嘉荷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主管羅黛青告訴記者,老人也渴望通過互聯網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年紀大了記憶力和視力逐漸衰退,學習效率較低,又不好意思打擾兒女,靠自己慢慢摸索也不易。楊阿姨深有體會:“之前都是找孩子教,但他們覺得教我還不如直接幫著弄好來得快,結果一直學不會,后來也就不去找孩子們了!”她說自己有兩個微信號,每當刷到與手機使用技巧相關的內容,會發給“另一個自己”作為備份,再按照教學自己琢磨。
不過,現場也有自學“成材”的老人。記者注意到,有兩位阿姨在討論炒股的話題。原來她們是老股民,自從用上智能手機后,每天都在手機上觀察股市行情并通過微信群交流,在學習手機炒股的同時,學會了對支付寶、購物等相關的功能。“興趣愛好可以激發學習智能手機的動力!”其中一位阿姨和志愿者攀談起來,“接下來我想學視頻剪輯!每次看到身邊的姐妹們出去玩,會發很多好看的視頻,特別羨慕。你們下次來,能不能教我們剪視頻啊?這樣能把出去玩的美好瞬間都記錄下來……”
另外,也有老人提出在手機使用中遇到的問題。“我喜歡旅游,有時想去的地方,不知道具體路線和距離。聽說手機地圖上都能看到,但我不會用。”一位叔叔咨詢手機導航功能。身旁的志愿者現場為他演示了一遍,學會操作后,他又開始犯難,“我不會打字,導航要輸入地址。”為此志愿者還教他開啟語音輸入功能,叔叔當場試了一遍,“到城站地鐵口怎么走?”不到三秒,地點就自動輸入,他連聲道謝:“現在的智能手機功能太強大了,我爭取每天學一個新功能,這樣生活都會變得精彩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