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在5年前,我們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想都不敢想。”近日,持有中級技工證書的王川江聽說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一同從四川來到重慶江津務工的工友告訴他,持有特級技師證的在江津區購房,可以獲得單套房價總額10%、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購房補貼。這也加快了他備考高級車工的步伐。(3月24日《工人日報》)
川籍技工只要取得了特級技師證,即能在重慶享受到高額購房補貼,得益于川渝兩地技能證書的跨區域互認互通。2020年7月3日,川渝兩地簽訂職業技能等級和專項證書互認備忘錄,明確持有兩地人社部門頒發的高級職稱證書的專業技術人才或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在跨地區、跨單位流動時,無需重新評審或確認。該項政策直接讓兩地技能人才在工作地公平享受到各種政策傾斜紅利,打破了此前兩地技能人才不能跨區域流動的“藩籬”,為推動兩地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撐,可謂是一舉多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動逐漸常態化。然而,由于各地的技能證書不能互認互通,不少技能人才為享受到本地政策紅利,不得不在異地重啟考證歷程,既掣肘了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動,也給各地吸引技能人才增設了障礙。鑒于此,以技能證書的異地互認互通為切入點,打破技能人才流動的“藩籬”,也就勢在必行。
近年來,不少城市就技能證書的異地互認互通進行了積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而言,技能證書的異地互認互通還任重道遠。究其根源,除了各地協作不夠外,企業擔心外地技能證書“含金量”不足而拒絕認可,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從2013年開始,我國將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交由企業和社會培訓評價組織實施。雖然此舉較好激發了企業按需培養和錄用技能人才的自主積極性,革除了主管部門認定職業技能等級過于僵化的弊端,但由于沒有對技能證書的認定制定規范標準,不少地方出現了技能證書認定把關不嚴、濫發證書的現象。同時,不同企業對技術的要求不同,且政府委托評定蓋章的第三方機構并不能代表行業整體的水平,致使不少人持有的技能證書“含金量”不足,讓不少企業對持有這類技能證書的技能人才敬而遠之,導致技能證書的異地互認互通難以落地。
因此,要讓技能證書的異地互認互通應聲而落,還有必要對技能證書的認定立好“規矩”,讓其真正富有“含金量”。川渝兩地之所以在這方面實現了預期效果,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兩地共同編制開發了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規范,為確保技能證書的“含金量”立好了“規矩”,免除了企業可能錄用不到有真才實學技能人才的擔憂。川渝兩地的成功經驗,無疑值得其他地方研究和借鑒。
實現技能證書的異地互認互通,是促進技能人才自由流動、助力各地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地要直面當前技能證書認定權威性不足、不被企業真正認可的痛點,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以深化認證方式、標準體系、職業分類、考試內容等為突破口,科學制定技能認證考核的統一標準,并通過審核認證機構、監督審核過程等方式,給技能證書認定結果的有效性立好“規矩”,從而以“含金量”十足的技能證書,為為其實現異地的互認互通奠定堅實基礎。
(原題為《技能證書異地互認互通應“規矩”先行》 作者 張智全 來源 北京青年報)
統籌:王航 編輯:許怡童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