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劇《愛很美味》推出電影版,劇版評分8.1分,影版評分7.8分,看似保住了口碑,但上映3天票房才破1000萬元。此前,臺劇《想見你》電影版也難逃“改編魔咒”,相較劇版9.2的超高評分,電影版雖是原班人馬出演,但口碑僅過了及格線,票房也止步于4.03億元。
與此同時,《一閃一閃亮星星》同名電影、《掃黑風暴》電影版《掃黑·撥云見日》等“劇改影”作品都在制作中。熱播劇《狂飆》制片人也透露,不僅有《狂飆2》,還將拍攝電影版。“劇改影”小高潮來臨,但似乎成少敗多,問題出在哪里?
《愛很美味》“味道沒變”但票房乏力
【資料圖】
4月15日上映的電影版《愛很美味》由劇版原班人馬創作,陳正道、許肇任導演,李純、張含韻、王菊繼續飾演“美味三姐妹”劉凈、方欣、夏夢。劇版播出后圈粉無數,豆瓣評分8.1分,成為2021年度口碑黑馬。影版開分7.8分,味道沒變但票房乏力。
劇改影也好,影改劇也罷,都是為了最大程度發揮“IP”的價值。在劇集積累一定口碑及收視的基礎上,集合原班人馬拍攝電影,不僅能鞏固原先的觀眾圈層,也能降低投資風險。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何天平看來,劇改影這個現象是影視產業化成熟的體現。“早前有跑男大電影、極限挑戰大電影、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綜藝也掀起過一陣改大電影的潮流。”他認為,“劇改影”是IP化過程中的一個基礎環節,“國外的電影或動畫IP,會做大量衍生品,如文創、文旅融合、數實融合、主題樂園等,這才是影視IP化中產業‘深水區’。”
劇版《愛很美味》播出后,觀眾對劇版三個女主角真實又鮮活的人設給予好評,“從未在國產電視劇里看到過女主睡前卸妝的場面”。影評人“螃蟹怎么說”認為,劇版《愛很美味》主打真實,讓它在普遍被詬病懸浮的國產劇里脫穎而出。影版作為對劇版的延伸,全方位延續了劇中充滿真實感的人物設定。
不過,這種延續性也使得該片對非劇迷來說有一定觀影門檻。影版《愛很美味》里,角色出場沒有背景介紹,比如夏夢前男友王繼沖突然出現在一個聚會場景里,兩人是什么關系、如何分手等都沒有交代,這也造成電影熱度局限在粉絲圈里。
“看電影版《愛很美味》像吃了一道開胃菜,味道不錯,但不過癮,看完后還想再去吃點啥。”制片人、影評人藤井樹看完電影后,第一時間補看了劇版,“同樣的設定和情節放在電視劇里是成立的,照搬到電影里,會讓人覺得故事性不夠。”
《想見你》引發“割韭菜”質疑
相似的爭議發生在對電影版《想見你》的兩極評價上。同樣是熱播劇推出電影版,2022年底上映的《想見你》劇版評分高達9.2,而影版評分只有6.2。盡管電影最終票房超過4.03億元,但由于口碑低走,引來“割韭菜”的質疑。
影版《想見你》和《愛很美味》從導演、編劇到主演幾乎都是原班人馬,保證了原汁原味,但由于故事的講述方式和核心設計都和劇版相似,沒有進一步升華故事格局。
同時討好粉絲和普通觀眾,幾乎是個不可解的難題。《想見你》電影主創曾在采訪中表示,“我們本來就是想要回饋眾多喜愛我們的粉絲——但沒有看過劇版,你還是可以看,它同時又是一個比較獨立的故事。”電影沒有對劇作中的人物設定和人物關系做特別回顧,而把節省出來的空間給了一個新增人物,但由于其人物魅力刻畫不夠,角色定位又與劇版原有角色“撞型”,使得新老觀眾看來都頗為別扭。
“主創做IP轉化,更多的是想把一種介質端口的受眾,遷移到另一種介質上,在這個遷移過程中,肯定會發生‘文化折扣’。”何天平形容。
不僅電視劇和電影受眾存在差異,大銀幕和小熒屏的敘事方式也存在不小的差別。電影時長短、故事精煉,觀眾進影院渴望看的是一個酣暢淋漓的完整故事。電視劇集數多,可以容納更多細枝末節,也能用足夠多的時間進行劇情鋪墊。“電影院觀影是一種更加沉浸式的行為,電視劇敘事則相對松散,很多觀眾評論《愛很美味》‘好像在電影院里看了一集加長版電視劇’,這就是觀看場景不同導致的。”何天平說,還有一個主觀層面的原因,那些拍“劇改影”的創作者,有些只熟悉電視劇的敘述模式,不擅長電影創作,“這就導致電影創作本身缺乏故事上的獨立性、完整性。”
“看完電影版《愛很美味》,像在電影院里看了兩集電視劇。”“侃大片兒”節目總編珠峰也認為,電影本身不錯,問題是構造和電視劇太像了。影評人“走走小姐”坦言,自己看過劇版后,對影版總體比較失望。“它的電影感很弱,敘事節奏還是劇的節奏。”她舉例,第一場三姐妹一起在餐廳吃飯的戲很像為了貼合“愛很美味”的片名故意設計的,盡管這段戲中也有笑點和引出話題,但聊天內容過于蜻蜓點水,“像吃了一碗面,沒有放料一樣。”
為什么“劇改影”口碑不如預期?
IP熱潮興起后,熱劇改編電影一度成為國產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就有《武林外傳》《將愛情進行到底》《奮斗》《步步驚心》《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盜墓筆記》《愛情公寓》等十余部熱劇改編成電影,無一例外都是影版口碑低于劇版。比如電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攬下5.35億元票房,但豆瓣評分僅4.0,不少觀眾表示失望。《何以笙簫默》電影版也遭遇口碑滑鐵盧,豆瓣僅3.9分,《愛情公寓》電影版更是只有3.2分。
何天平認為,這種普遍的口碑落差是因為藝術創作和產業價值轉換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觀眾作為鑒賞者,對一個好故事的欣賞是有‘賞味期限’的。所謂‘完成即巔峰’,看完這部劇之際,觀眾的情感、藝術鑒賞的狀態已經抵達一個高峰。再推出影版,一方面是要實現價值變現,另一方面也是在消耗這樣一種審美狀態、心理狀態、情感狀態。”他說,從目前“劇改影”的實踐來看,盡管創作方的出發點是拓寬受眾,但由于沒有滿足劇粉、原著粉對影視內容的期待,反而會出現“脫粉”現象。
電視劇如何拍好電影版?日本動畫番劇的劇場版也許可以帶來一些啟示。比如長壽動漫《名偵探柯南》《航海王》等系列已經推出多部劇場版,在故事框架、服化道、演員陣容甚至場景上都比番劇進一步升級,無論是人氣角色登場展開新故事,還是驚險刺激的大場面、動作戲等,成為吸引觀眾進入影院的賣點。時隔27年上映的電影版《灌籃高手》則在還原漫畫中萬眾矚目的全國大賽的同時,融入井上雄彥1998年以宮城良田為主角的番外漫畫《耳環》,補足了正篇中缺失的宮城良田個人線,也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灌籃高手”的內心世界。
“最終還是內容為王。”何天平說,無論是“劇改影”還是“綜改影”,本質上屬于市場邏輯驅動,“趁原作熱度還沒完全散盡之際推出電影作品,既是回饋受眾,也渴望創造更大的價值增量。這類作品天然會面對一個問題,它非創作本位,而是市場本位。如何在延續原作基礎上保有制作上的獨立性,這是有難度的。”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鐘菡 張熠)
統籌:梁冰 編輯:張曉璐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