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很快又將來臨,但對讀書的方式,人們卻似乎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最近,“圖書館現在還有必要存在嗎”忽然沖上了熱搜,引發網友關注。這是因為有人認為,數字化時代,互聯網逐漸成為人們認知中信息的聚集地。很多人選擇閱讀電子書籍、查閱電子文獻,邁入圖書館的次數越來越少。
一部分網友的看法不是沒有道理。如今互聯網能夠提供海量資源,相較之下,建造一個圖書館需要占據更多土地資源,需要花費更高的成本,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似乎確實并不“劃算”。另一方面,閱讀電子文獻也給公眾帶來更多方便,不僅查閱起來不用費時費力地尋找書籍和頁碼,只需要一鍵搜索即可,而且保存和收藏也不受空間和地點的限制。
尤其是對新一代互聯網原住民而言,電子閱讀的方式還能滿足人們隨時隨地進行“碎片化”閱讀的需求,更契合當下的時代特點。最近的多份調查也指出,各高校圖書館的借閱量正在不斷下降,這不是因為當代大學生不讀書了,而是因為他們的閱讀方式更多元、豐富。如果說一個圖書館里的資源終究是有限的,那么網絡可以提供的天地無疑更寬廣,因此,我們也許更該為年輕人更開闊的眼界點贊。
不過,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圖書館能夠提供的“氛圍感”依然是電子閱讀所無法替代的。圖書館對于愛書者來說,是寶貴的空間,是詩意棲居之地。在這里,每一位讀者不僅能夠全身心地沉浸在書海里,還能遇到更多同道中人,一起閱讀一起感受,這是人與人、思想與思想的連接。
江西省圖書館外景。新華網發陳奕涵攝
一座城市,也會因為有了圖書館而更具魅力。任何一座重視文化和知識的城市里,圖書館總是星羅棋布,幾乎每個街區都有圖書館。正因為有了閱讀的空間,承載著知識的書籍才能像星河一樣流動,在城市里奔流不息,營造出濃厚的人文氣息。現代生活是講究效率和效益的,但同樣不可缺少的是精神需求。正因為有圖書館的存在,在城市里忙碌、奔波的人,才能找到精神的歸屬。
還應注意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正日益邁向老齡化。在圖書館閱讀報刊類讀物,也是老年人的剛需。誰都會老,總有一天,對報刊類讀物的需求遠遠超過其他的閱讀手段,因為紙質會帶給人治愈的效果以及讓時間緩慢流逝的過程。因此,我們仍需要圖書館的存在,這是對老年人的關心,也是對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而我們每個人也會從中獲益。
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內景。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其實,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關系。圖書館不僅應該繼續存在,也完全可以和互聯網時代共生共榮。如今,在圖書館里的電子查閱設備更多了,在圖書館里自習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即便有一天,我們的閱讀方式已經完全不需要紙質書,圖書館也依然可以記載歷史和歲月,因為它本來就是文明的象征。
(作者 余曉 來源 光明日報微信公號)
統籌:梁冰 編輯:楊晗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