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結構不合理也是導致發病的不良因素,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網絡圖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4月初,在河南洛陽河科大一附院開元院區,胡欣(化名)一個人坐在門診大廳的長椅上,頭埋進膝蓋間,哭得像個孩子。
在這之前,她和丈夫帶著5歲的兒子飛飛到內分泌科就診,結果孩子被確診為1型糖尿病,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
胡欣想不明白:這么小的孩子咋就得了糖尿病?事實上,胡欣的孩子并不是個例。
孩子住院了,媽媽難受得掉眼淚
胡欣回憶說,飛飛出生后,身體一直不太好,她隔三差五就得帶著孩子往醫院跑。
幾天前,飛飛在家玩耍時,突然出現憋氣、神志萎靡、昏睡等癥狀,她趕緊帶孩子到家附近的醫院就診。“幸虧來得及時,醫生說孩子當時的血糖都20多了,再進展就是要命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孩子辦好住院了,我心里卻一陣陣翻騰,特別難受,咋也想不通。”胡欣說,她不想給丈夫增加壓力,一個人找了個清靜點的地方掩面而泣。“孩子咋會得這病啊,平時也沒咋吃糖,這以后可咋辦哪!”
病因很多,10歲至14歲是發病高峰
“此病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也被稱作‘青年發病型糖尿病’。”河科大一附院開元院區內分泌科主任馬瑜瑾介紹,1型糖尿病發病年齡高峰在10歲至14歲,10歲以下的患兒也不少,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確,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還和免疫、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
和2型糖尿病相比,1型糖尿病發病更急,“三多一少”癥狀更明顯,即多飲、多食、多尿以及體重減輕更嚴重,很多患者像飛飛一樣,一發現就可能是重癥,不少患者首發即有嚴重的糖尿病并發癥——酮癥酸中毒,可通過胰島β細胞抗原自身抗體檢測進行診斷。
對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體內胰腺完全失去了產生胰島素的功能,從發病開始就需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并要全天候監測血糖、控制飲食。馬瑜瑾說,1型糖尿病患者治療的目標是維持正常的血糖、減少低血糖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需要在患病初期就要強化管理、規范個體化治療。
孩子出現這個癥狀,要盡早就醫辨別病因
“盡管孩子年齡小,可看著我和他爸沉重的表情,他變得沉默了很多。”胡欣現在很擔心:孩子以后性格會不會受影響?身邊的同學知道后會不會嘲笑他?以后他該咋過自己心理這道關?
馬瑜瑾表示,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年齡較小,接受的過程會很痛苦,加之患病帶來的生活方式及飲食行為的改變,容易出現焦慮、抑郁、認知障礙等行為反應。這就需要醫生和家長在治病的基礎上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關心,讓孩子對治療和生活有信心。
馬瑜瑾提醒,多尿是1型糖尿病患者較早出現的明顯癥狀,家長要引起重視。同時,飲食結構不合理也是導致發病的不良因素,父母應從小就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少吃甜食和快餐,多吃新鮮蔬果和粗纖維的食物,還要讓孩子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控制體重。一旦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要盡早去醫院就診。(崔宏遠 梁靚)
統籌:劉書芝 編輯:樊無敵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