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紹興市兩級法院充分發揮“楓橋經驗”發源地優勢,堅持系統觀念、法治思維、強基導向,以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為目標,以預防和化解勞動關系領域重大風險為前提,在紹興市委政法委牽頭協調下,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與有關部門聯合出臺了《開展勞動爭議全生命周期治理助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的實施方案》,構建“源頭預防—前端化解—多元解紛—訴訟斷后—救助兜底”勞動爭議全生命周期治理體系,維護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據統計,今年1至5月,紹興地區仲裁裁決案件同比下降9.24%,法院審理的勞動爭議一審案件同比下降28.75%,未出現因工資等問題的群體性信訪事件,勞動爭議訴源治理成效顯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開展精準普法,促進涉企糾紛防患于未然
紹興是中國民營企業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國家級及省級經濟開發區共有8個,擁有紡織、化工、金屬加工、黃酒、珍珠五大傳統產業和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現代醫藥、新材料四大新興產業,市場主體超73萬家。近年來,當地各類勞動糾紛數量逐年增長,勞動糾紛化解和訴源治理工作壓力增大。2022年,紹興全市受理涉勞動人事糾紛(包括勞動仲裁機構登記案件)9376件,涉及勞動者人數超1萬人。
“感謝法庭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宣傳課,使我們認識到在用工方面還存在風險隱患,經營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規范。”今年勞動節前夕,越城區人民法院袍江人民法庭赴轄區某重點企業開展“勞資糾紛實務講解”普法課,通過法官和企業人事互動交流等形式,發現企業用工風險隱患,對癥下藥開出“良方”,積極助力企業打造“無訟廠區”。
近年來,越城區法院常態化開展走訪企業活動,聽取企業家心聲,收集企業意見建議等,并對企業用工等方面的風險隱患提供“一企一策”司法服務。日前,越城區法院濱海人民法庭庭長趙欽宇走訪轄區4家重點新興產業公司,與企業代表及勞動者代表進行座談,發放《企業風險防范提示手冊》60余冊,并提出依法維權、規范用工等風險提示5條,引導企業主動自查整改。
“推進企業用工體檢是為了依法規范用人單位勞動用工,加強企業用工管理,壓實企業勞動用工主體責任的重要舉措。”趙欽宇介紹道,法院與多部門聯合共同摸排企業用工風險,建立企業用工風險臺賬,并對預警企業出具體檢報告或風險提示,有利于進一步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在開展精準體檢的同時,紹興市兩級法院還依托全市7家勞動爭議“共享法庭”,集聚勞動爭議相關部門普法力量,以“常規普法+定向送法”的方式,開展線上線下普法宣傳40余次,對企業主要負責人或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開展合規用工培訓,從源頭上預防糾紛發生。
“建立合法有效的用工管理制度,有利于降低和減少用工風險,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要堅定維護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為員工解困、為企業解紛。”浙江省人大代表李旺榮說。
紹興全市法院還推出了典型案例發布、勞動爭議白皮書、勞動合規建議書等服務,進一步強化勞動人事爭議預防指導,引導企業依法合規用工、勞動者依法理性表達訴求。
強化多元解紛,推進勞動爭議化解在基層
嵊州某紡織公司5名勞動者以公司拖欠工資為由向嵊州市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立案審查時,嵊州法院發現該批案件可能存在涉眾風險,遂及時約見雙方當事人了解情況。
經了解,該公司已經瀕臨破產,但尚欠70余名勞動者工資共計30余萬元。嵊州法院第一時間向轄區街道辦事處通報情況,并很快形成由法院理清法律關系作出示范調解或判決、由街道辦事處對公司財產進行監管以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方案。最終,這起涉及70余名勞動者的群體糾紛在街道辦事處、矛調中心、工會、法院等部門的聯合調解下得以解決,公司自主處置設備,買方將設備款打入街道辦事處指定賬戶,按照法院先行判決的方案進行和解。
這是紹興市兩級法院探索勞動爭議糾紛前端化解機制中的一個案例。
近年來,紹興市兩級法院依托鎮街社會治理中心和“共享法庭”,聯合人社、公安、住建等多方組織參與調處工作,實現60%以上勞動爭議就近就地一次性、一站式解決。柯橋區馬鞍街道全面組建企業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健全風險預判、系統統籌、自助互助“涉企糾紛化解模式”,建立227個企業調委會,每年成功調解小微勞資糾紛1000余起,減少了重大矛盾糾紛化解壓力。目前,馬鞍街道已實現連續6年零進京訪,連續3年零赴省訪,信訪積案化解率達100%,重大矛盾糾紛化解率達100%。越城區法院的“法院+工會”調解模式,實現了法院與工會的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有效強化工會參與協調調解職能,促進糾紛預警聯動,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貫穿于勞動爭議協商、訴訟全過程,及時有效化解各種勞動糾紛,切實打通勞資矛盾調處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法院深化涉企糾紛的訴源治理工作,注重案件對企業乃至營商環境的影響,將涉企糾紛止步于訴前,減輕企業壓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浙江省人大代表馬越波說。
加強裁審銜接,充分發揮仲裁前置作用效果
加強裁審銜接是紹興地區勞動爭議全生命周期治理體系中的關鍵一環,法院通過加強與仲裁的日常溝通聯絡的方式,明確限定仲裁不予受理的案件范圍,確保仲裁案件應裁盡裁,同時統一法律適用,提高仲裁服裁率。
諸暨市企業用工主體201514個,是紹興地區案件民事受理體量最大的市。得益于法院與仲裁訴前聯合調解、裁審銜接等機制的高效運行,截至5月底,進入諸暨市人民法院訴訟的勞動爭議案件僅44件,勞動爭議受理數量創近年來新低。
“從今年開始,我不僅是一名律師,還是一名兼職仲裁員了。”柯橋區某律所律師說道。
為破解實踐中因仲裁案件多、仲裁人員少導致的部分案件未經仲裁前置即進入訴訟程序問題,紹興中院推動市人社局、市財政局于2022年8月聯合出臺兼職仲裁員、調解員待遇保障文件,聯合部署各區縣市從律師、法律工作者等從事法律職業的人員中擇優選任兼職仲裁員,共同開展對兼職仲裁員的培訓、管理、考核,并持續充實兼職仲裁員隊伍。目前,全市聘用以律師為主的兼職仲裁員60余人,充分發揮勞動仲裁前置過濾程序作用,今年1至5月全市法院逾期未受理進入訴訟的案件由去年同期的680件下降至今年的205件。
不僅如此,柯橋區還積極探索“律所包案”形式,將巡回仲裁庭設立在當地口碑好、業務優、隊伍強的律師事務所,將“坐等辦案”變為“巡回仲裁”,由巡回庭承辦仲裁委交付的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有效補充勞動仲裁一線辦案力量。
針對仲裁審理過程中發現的勞動爭議新情況新問題,法院和仲裁委還進一步通過健全溝通交流、案件通報、調解指導等工作機制,加強調裁審程序銜接,聯合研究解決統一裁審標準的突出問題,增加勞動仲裁的權威性,提高勞動爭議仲裁化解成效,降低進入訴訟的案件數量。今年以來,紹興中院聯合市人社局下沉調研5次,研究解決突出問題25個,各基層法院與當地人社局、仲裁院召開聯席會議、案例會商等共計13次,統一裁審標準15個、解決瓶頸問題20個。
組建專業團隊,確保規范審判勞動爭議
近日,上虞區人民法院在辦理一起勞動爭議糾紛時,發現審判實踐中“企業招聘在讀大學生用工是否構成勞動關系”的裁判標準不一。按照兩級跨域專業法官會議運行規則,上虞區法院在提煉問題并完成類案檢索、合議庭和所在法院專業法官會議討論確定意見后,報至紹興中院民一庭。紹興中院民一庭指定勞動爭議專業審判團隊員額法官先行研究,在經過專業審判團隊、庭里員額集體討論后形成擬定答復意見,再提交兩級跨域專業法官會議討論,確定裁判思路后答復上虞區法院并在全市統一發布。
據了解,為實現勞動爭議案件集中辦理、規范審判,紹興市兩級法院組建了7支專業審判團隊和1個兩級跨域專業法官會議,既為法院培育了一支勞動爭議業務精良的審判隊伍,更有效保障全市法院裁判統一性,切實提升專業化審判水平。
同時,紹興市兩級法院專門開辟了涉及勞動爭議案件困難職工“綠色通道”,出現確因企業沒有履行能力導致勞動者陷入生活困難的情形時,聯合司法局暢通司法救助渠道。
姜某曾在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后與該公司產生糾紛,經仲裁調解,該公司應支付姜某工資款5000余元。姜某向上虞區法院申請執行,但公司已無可供執行的財產,姜某的工資款一直未能執行到位。此時的姜某因懷孕已無工作收入,其母親待業在家,家中還有兩個妹妹正在讀書,家庭經濟較為困難,在姜某提交了相關材料后,上虞區法院依法給予姜某3930元司法救助金。
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紹興市兩級法院對符合條件的當事人100%提供法律援助,并為15名當事人共計提供168064元司法救助金。
在確保勞動者基本生存權利基礎上,紹興市兩級法院依法防范和制裁勞動爭議虛假仲裁、虛假訴訟行為,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嵊州法院經濟開發區人民法庭聯合檢察機關合力打擊一起通過虛假仲裁調解向法院申請執行的案件,依法對案涉5名員工及公司處以3000元至5萬元不等的罰款,對防范和打擊虛假訴訟起到示范效果。
“紹興市兩級法院扛起‘楓橋經驗’發源地的使命擔當,以法治精神為內核,注重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多元解紛、實質化解三大關鍵環節,堅持黨建引領、服務大局、人民主體、三治融合、數智賦能,構建矛盾糾紛全周期治理體系,努力實現‘糾紛少發生、發生少訴訟、訴訟少對抗’,勞動爭議全生命周期治理成效就是全市法院最生動的實踐成果。”紹興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胡堅表示。(記者 余建華 通訊員 王美佳 王翠)
(責編:溫璐、薄晨棣)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