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是在手機里嗎?掃一掃就有。”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很多孩子從小極少接觸現金,對錢沒有概念,也不把花錢當回事兒。長此以往,他們的金錢觀、消費觀在悄然發生變化,有些長大后甚至深陷網貸泥潭。
事實上,財商教育是門“必修課”。趁著暑假,家長不妨多帶孩子認認錢,讓孩子懂得如何理性花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尷尬
孩子不認現金也不理解找錢
“各位,你們給娃零花錢了嗎?”“我家沒。”“我給了,但他好像沒什么感覺,扭臉就忘了。”“我已經把手表里的快捷支付永久關閉了。”
微信群里,家長們聊著聊著發現,好多孩子似乎對錢毫無概念,甚至自打出生以來,就幾乎沒有接觸過現金。
“一張50元鈔票可以換幾張20元鈔票和幾張10元鈔票,這題怎么教?”“拿鈔票教呀!”“家里沒有50元、20元、10元,就一堆硬幣。”“翻遍了我公婆的包,才終于湊到了這幾張錢。”
類似這樣哭笑不得的經歷,趙菁也曾遇到過。“孩子5歲那會兒,從抽屜里翻出來個好多年沒用過的錢包,拿著里面的錢問我這是什么,我才意識到他從沒摸過鈔票。”趙菁跟孩子解釋,“這是錢,用來買東西的。”結果,孩子指著手機問,“錢不是都在那里面嗎?買東西只要掃一掃呀!”
對孩子來說,陌生的不只是現金,還有與之相關的各種說法。“給孩子做采購的數學應用題,發現他不知道什么叫‘打折’。”看到網友的段子,于先生也給兒子做了個小測試。沒想到,7歲的孩子不僅不知道什么是“打折”,還不懂什么叫“找錢”,更別說“湊整”了。
這也難怪,家中日常購物,大多都在網上完成。偶爾帶著孩子超市采購,也是手機一刷了事,孩子從小到大沒怎么碰過錢。
于先生不由得感慨,孩子對于錢的概念,與自己小時候大相徑庭。“他不知道收銀機、取款機這些設備長什么樣,甚至在前幾年,連超市是什么都不知道,以為想要什么東西,人家都會給送到家,從沒關心過支付這個環節。”
最近幾個月,二年級的棠棠會時不時地拋出幾個關于錢的問題。“爸爸一個月掙多少錢?”“咱們家有十萬塊錢嗎?”他還開始學著用錢解決問題:“幫我把這事干了,我給媽媽一萬塊錢。”
在笑著說“你哪有一萬塊”的同時,爸爸孫先生琢磨著,是時候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了。
其實,一年級的數學課上,棠棠就學了認錢,還學會了“元、角、分”的換算,但二年級都快結束了,孩子對錢還是懵懵懂懂。
“學校主要還是教算術,感覺跟現實生活有些脫節。”課堂上,棠棠明白十進制的換算規則,孫先生還在家里找出了1分、1角硬幣,帶著孩子認錢,可面對“1分錢能買什么”的問題,他實在答不上來。“與其把大量時間花在‘120分等于幾元幾角’的練習上,還不如讓孩子真正體會一下,10元或者100元究竟能買什么。”
困擾
無視價格高低花錢感覺淡化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般給孩子的東西只考慮需不需要,確實很少因為價格做取舍,孩子無形中也受到影響。”程璐家境還算優渥,原本不怎么會跟孩子談錢,但這段時間,她發現這樣下去對孩子并不好,“在孩子眼里,錢好像是從天而降的,根本看不到背后的勞動,小小年紀就總想著躺平。”
互聯網技術帶來的生活方式轉變,也正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孩子們的金錢觀。賀雪最直觀的印象是,孩子對于價格高低絲毫不敏感。一個變形金剛玩具,售價100塊孩子覺得便宜,300塊也是便宜。“總之只要他想買的,多少錢他都說便宜,就沒聽他說過貴。”
回想自己小時候,可不是這番光景。賀雪六七歲就會算計自己那幾塊的零花錢,還知道用零錢跟家長換張整十塊的存起來,“挺有成就感的。”
孩子對價格無所謂的態度,讓賀雪多少有些擔憂。“當錢的概念逐漸抽象,貴賤不再有差別,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對于花錢的感受,也在悄然淡化。”在賀雪看來,無現金時代引發的消費觀轉變不容小覷。“利用移動支付手段,孩子輕松繞過監管,瘋狂購買游戲皮膚、裝備,甚至打賞主播的現象屢見不鮮。那些花好幾萬買游戲皮膚的,說到底就是孩子不明白錢的意義”。
前不久,林瀟就遇到過這種糟心事。“孩子在游戲平臺上一口氣充了好多虛擬幣,被我發現以后,還理直氣壯,覺得是我小題大做。”耐著性子跟孩子溝通一番,林瀟著實無語,“孩子以為手機里的錢隨刷隨有,根本用不完,所以從不在意價格,直接‘閉眼入’。”
徐磊擔心,孩子對花錢無感,影響的可能不只是當下。“現在好多大學生稀里糊涂就深陷網貸的泥潭,有些因為貸款還不上,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脅,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原因之一恐怕是跟小時候沒有培養正確的金錢觀有關。”徐磊記得,曾有人說過: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就會有其他人替你教。這個人會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如果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很容易讓孩子的欲望不斷膨脹。一旦手中的錢無力支撐這樣的欲望,就可能釀成惡果。”
支招
體驗自掙自花參與家庭采購
如何讓孩子對錢有概念?孫先生選擇帶孩子參加幾場“跳蚤市場”活動。在鍛煉社交能力的同時,也讓孩子更明白金錢的意義。“例如同類別玩具,自己孩子標價5元,別人標價20元時,就可以跟孩子討論,到底誰的標價更合理、當初買這個玩具多少錢等。”
在財商教育上,丁欣也做過許多嘗試。“想過買教具,或者帶他玩這方面的游戲,但又覺得有些設計太兒戲,還是寓教于生活來得更真實。”前陣子家里進行了集中網購,快遞比較多,丁欣決定讓兒子東東體驗一下掙錢和花錢的感覺。“我帶著他一起把拆出來的各類紙箱收拾好,用小推車拉到樓下的廢品回收站,總共賣了8塊錢。雖說錢不多,可那是他用自己的勞動換來的,特別有成就感。”
8塊錢怎么花?按照事先約定,東東說了算。“他在小區超市里精挑細選了一包最喜歡的立體卡通貼紙,高興壞了,比我們直接買給他還激動。”丁欣相信,這樣的體驗對孩子大有裨益。“至少他知道,錢不是平白無故來的,買東西也要先想想自己手里有多少錢。”
平時,丁欣會讓東東參與家庭采購。小到蔬菜水果、文具玩具,大到家具家電、長途旅行,她都會把價格告訴東東。“一個西瓜多少錢、一臺冰箱多少錢、一趟旅行多少錢,慢慢就有概念了。”
除了掌握價格信息以外,丁欣還引導東東學會了比價。“有次在游樂場,他看上一個風車,賣38元,用手機一查,電商平臺同款只要12元。我就告訴他,選擇網購的話,這些錢可以買更多東西。”最終,東東在網上挑了兩個不同花色的風車,又挑了個栩栩如生的恐龍模型。“嘗到了甜頭,就知道以后買東西前要貨比三家。其實,教孩子比價并不是真缺這點錢,而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他建立起經濟頭腦,以后買東西乃至做事情,都更加理性。”
東東一天天長大,丁欣又開始盤算著給孩子進行理財啟蒙。“過去老人們給壓歲錢會給很多,孩子不好掌控。后來我們就跟老人們商量好,春節每人象征性地給200元就行,全部交給他來管。”丁欣告訴東東,這些錢可以選擇放進儲蓄罐,也可以選擇讓爸爸幫忙存起來,每月獲得一筆利息。“專門給他做了個賬本,上面寫好日期和金額。如果遇到有自己特別想買的東西,就從里面支取一部分。別看孩子小,一筆一筆記得可清楚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