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電影《北京2022》走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苗春
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前夕,正在熱映的北京冬奧會官方電影《北京2022》到位于北京房山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舉辦公益放映活動,師生們踴躍觀影。此次活動也是該片校園行公益放映的第九場。影片的剪輯指導蓋海濤、文學統籌裴之田等主創到場與師生們分享電影創作的幕后細節,現場氣氛熱烈,掌聲、歡笑聲不斷。
電影《北京2022》由北京冬奧組委、國際奧委會、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張藝謀監制,陸川執導,張和平擔任總顧問。影片以“北京——鑄造賽場”和“運動員——回歸賽場”為主線,講述冬奧背后汗水與淚水交織的故事。因在外地工作沒能來到現場的陸川通過視頻對同學們說:“大家看了這部電影,一定能感受到青春和奮斗的力量,感受到奧林匹克精神帶給我們的鼓舞。”
裴之田介紹,《北京2022》一直堅持做國際化表達,面向全球觀眾,立足中國,講述中國故事。比如團隊起初想用英文傳達影片3個篇章的內涵,后來受到不少外國運動員在身上紋漢字的啟發,最終決定用“疾”“勇”“融”3個漢字作為3個篇章的名稱和文化表達的符號。
這部電影有20多個攝影小組,鏡頭不僅對準運動員,也對準攝影師、理發師、志愿者以及其他賽事服務人員等。最初拍攝的人物素材有上千小時,故事有幾十個。裴之田表示,他們最終的選取標準是人物故事是否更值得挖掘以及拍攝團隊能否更近距離地拍攝。比如大家非常喜歡的運動員蘇翊鳴是貫穿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之所以特別重視他這條故事線,不僅因為蘇翊鳴的拍攝素材類型多、量大,而且因為他是國際化的運動員,以開放的態度參與世界頂級賽事并贏得冠軍,在他身上能看到中國新一代青年的風采。
“觀眾看到的畫面也許只有幾秒鐘,卻是團隊從幾十個小時的素材里精心挑選,再用鏡頭語言進行重新構建的結果。”蓋海濤說,后期制作時,團隊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選擇,考驗著大家的恒心、耐心和細心。裴之田和蓋海濤并肩奮斗了4個月,“紀錄電影的拍攝制作必須在大量不可控因素以及各種苛刻條件下閃轉騰挪,有遺憾但更多的是收獲?!彼麄冋f。
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共有50余名師生參與了志愿服務。影片主創團隊向學校代表贈送禮物,感謝志愿者們的付出,希望他們繼續發揚北京冬奧精神,肩負起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