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山東是我國第二大小麥主產省,也有大量冬小麥和夏玉米的輪作區。今年,山東夏糧再獲豐收,還為周邊省份提供了3.4億斤小麥種子,夏玉米也進入成長關鍵期,這一切都要以良種為基礎。培育一個新品種至少需要十年,跨越幾代育種人,而種子芯片的科技樹就扎根在遼闊的原野和廣袤的農田上。
記者來到位于濟南的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在實驗室里,我們看到了很多寫著編號的育種材料。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 劉建軍:首先,我們要進行籽粒的鑒定,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在品質,我們一定要在每年的10月中旬之前把這個工作完成了,目的就是為下一個年度的播種做好準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團隊培育的濟麥22是目前我國適應性最廣、年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累計推廣3.5億畝。以濟麥22為基礎進行改良升級,生產上通過推廣種植抗病品種來減少農藥施用量。
我國傳統的小麥品種面筋含量不足,山東省農科院推出的新品種濟麥44實現了集超強筋、高產、廣適、抗病等特點于一身,已經連續3年成為山東省種植面積最大的強筋小麥品種,受到農民和市場的歡迎。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 劉建軍: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作物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比方說以前可能強調產量,但現在不行,現在還要品質好、抗逆性好、抗病性好。
這片試驗基地占地600多畝,是小麥玉米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這里種植的玉米有上百種。正值伏天,走進玉米地就像進入一個巨大的蒸籠。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 丁照華:黃海地區育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抗性,抗病、抗倒、抗旱。因為大田作物不是經濟作物,不能靠老百姓的精細管理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靠品種。我們看這個品種到底好還是不好,自己來看,你不在田間發現問題,自己憑空去想,哪能出來好東西。你只要吃苦,只要帶著想法去干,一定能出成績。
歷經十多年時間,團隊培育的玉米新品種魯單510,2021年通過山東省審定,今年被確定為山東省主推品種。
山東招遠穗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楊瑞山:前兩年,傳統玉米品種基本是大面積的銹病感染,但這個魯單系的幾個品種沒問題,一畝地產量比傳統品種多二三百斤,咱確實是受益了。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 丁照華:我們要(培育)能夠給山東省、給全國作出貢獻的品種,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我們農科院系統最終要拿出可應用的品種、可應用的技術來服務社會生產。
(央視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