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娜在紅橋區咸陽北路街彰武社區開設服裝加工、服裝私人定制、服裝零活便民店鋪,她從事這個行業30多年。
(資料圖)
張秀峰在紅橋區咸陽北路街道寧城社區開設配鑰匙、修拉鎖、修鞋便民店鋪,他從事這個行業30多年。
本版照片 本報記者 張立攝
天津北方網訊:“您多久沒有修鞋、換衣服拉鏈了?”
聽到這個問題,南開區紅旗路附近某大型居住區的劉大爺說:“家里還有兩三雙鞋需要修,一件羽絨服的拉鏈也等著換......”讓他苦惱的是,春節過后,社區附近露天修鞋點的師傅還沒有回來,留下的電話也一直打不通。羽絨服的拉鏈去年冬天豁了口兒,用起來不方便,結果到便民菜市場發現,原來的裁縫店也轉讓了,現在變成了魚檔。
劉大爺的遭遇不是個例。在一些大型居住區,隨著房租的上漲,修鞋、配鑰匙、家電維修、自行車維修等生活服務類網點被迫從門店里搬出,大多變成了露天攤位,從業者不斷減少,不少網點已悄然消失。
2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讓適老化服務、休閑娛樂等設施更加豐富,使居民生活消費更便利。商務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在試點基礎上,開展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便民生活圈的建設。
“小修小補”,關系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小事不小,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大事。同時,“小修小補”也是節能經濟、循環經濟的基礎一環,是城市煙火氣的組成部分。政府、協會、社區等應多方合力,培訓相關從業人員,降低店面租金或提供公益攤位等,引導更多有技能的人員從事“小修小補”,為城市增添活力。
5元能解決的事,結果花了350元
河西區的居民黎濤,近期出租了一套房屋。簽約時,新租戶要求提供兩把入戶門的鑰匙,以防備鑰匙丟失或者遺忘。黎濤的手中只有一把鑰匙,為了滿足租戶的需要,他趕緊去找配鑰匙的網點。
然而,尋找了兩個多小時,黎濤也沒在街邊門店找到配鑰匙的。此前一家店開在熱鬧的餐飲店邊,入口只有一米寬,師傅除了配鑰匙外,還經營打印、家電維修。現在,這家店已關門歇業,門頭上的店標也沒有了。隔壁店主說:“一年前就不營業了。”
黎濤無奈地只能再去找別的配鑰匙店。在社區便利菜市場,他轉了一圈也沒有找到配鑰匙的。一位蔬菜經營戶說,以前角落里有一家鐘表修理店,也兼營配鑰匙。菜市場升級改造后,門店面積和租金都大大提高,修鐘表的店就再也沒回來。現在,多了幾家茶葉店和水產店,裁縫店和配鑰匙的店都消失了。
黎濤去了裝修店,店主介紹,以前有一臺配鑰匙的機器,配一把鑰匙5-8元。但是近期那臺機器出了問題,也正在找人修理,因此現在不能配鑰匙。“如果你實在急需,可以考慮直接換鎖,一把防盜鎖加鎖芯350元左右,原配5至6把鑰匙。”店主這樣對黎濤說。
考慮再三,為了滿足租戶的需求,最終黎濤花了350元直接換了鎖體和鎖芯,給租戶提供了兩把鑰匙。“這事想著不舒服,本來幾元錢就能解決的事,結果因為找不著配鑰匙的,花了350元。換下來的鎖也沒有用處,只能閑置。”黎濤無奈地說。
在社區附近的另一家家裝店,營業員透露,這兩年配鑰匙的點位和從業人員越來越少,遇到要配鑰匙的,他們都直接建議換成指紋鎖、數碼鎖、智能鎖,價格在數百元以上。“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用智能鎖并不便利,還是花幾元錢配鑰匙更方便。”這位營業員說。
南開區居民劉大爺正在考慮著給羽絨服換一條拉鏈。他在菜市場和商業街都沒有找到裁縫店,在居民樓的角落里發現了一家“換拉鏈、扦褲腳”的小店。遇到這家店,劉大爺喜出望外,趕緊把羽絨服包好帶到店里。裁縫師傅看完后告知,換這條拉鏈需要45元,劉大爺有些遲疑,“我印象里換條拉鏈大概十多元,您這開價有點貴啊。”師傅看他跑這么遠不容易,最終答應給他個優惠價,30元換條新的拉鏈。
事后,劉大爺和朋友交流,覺得近來換拉鏈、修鞋都特別難。要么找不到網點,要么找到師傅了,價格又要得有點高。朋友也說,正是裁縫店越來越少,沒了競爭,現存的裁縫店才敢要高價。“還是希望社區、街道能多提供一些攤位或者網點,讓更多的師傅們營業,價格自然能降下來。”這位朋友說。
到現在,劉大爺也沒有在社區找到修鞋的。他尋思著,實在找不到修鞋師傅,就把那幾雙鞋當垃圾扔掉吧。“怪可惜的,其實修修補補都能再穿兩三年。”他遺憾地說。一位社區鄰居告訴他,以后東西壞了,最好別惦記著修,趁早花錢置辦新的。
小家電“用壞即拋”,浪費多少資源?
河東區居民袁靜(化名),近期把家里的一臺吸塵器當垃圾扔掉了。那是當初她花299元在電商平臺上購買的,用到第三年突然就壞了。上網查詢后發現,該品牌已從平臺上撤店,聯系不上客服和售后人員。
袁靜曾經寄希望于街邊的家電維修師傅,結果找了三四家店,師傅都說不修吸塵器。一位師傅說:“小家電修起來很麻煩,200元你愿意修嗎?”袁靜考慮到,這臺吸塵器買來才299元,花200元修還不如買臺新的。于是,她放棄了維修的打算,直接把吸塵器當垃圾扔掉了。
袁靜回想這幾年家里用壞的電器,當成垃圾扔掉的真不少。有電飯鍋、電磁爐、燒水壺,還有一臺微型縫紉機。家里的電冰箱出現了積水問題,到了家電維修點,也被師傅建議放棄維修,直接購買新的。“壞了不修,花錢買新的,這不是敗家行為嗎?得多花多少錢啊!”袁靜這樣說。
為了少花錢,袁靜保留了所有電器的說明書,遇到問題就自己琢磨,出現問題,她也會斟酌,到底值不值得修。電冰箱的積水問題,她上網查攻略,又研究說明書,還跑去和維修師傅交流,最終購置了一套通水裝具,解決了這個問題,花費不到20元。對她來說,這相當于省下了重新購置一臺電冰箱的錢。
河東區一位從事家電維修的霍師傅介紹,他曾經在家鄉安徽省阜陽市上過技校,學的電器維修,后來班里的很多同學都轉學了電工,到大企業上班。他一直在從事家電維修,最開始在某品牌的售后服務點工作,后來自己出來單獨租賃了門店。這十幾年,他發現家電的維修量一直在下降,而回收舊家電的業務則一直在上升。
“很多只用了三四年的電視機、電冰箱,出現點小問題,居民就要換新的。還有一些居民,因為維修費較高,干脆直接放棄維修。”霍師傅說:“這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霍師傅根據自己的經驗介紹,一些電視機、電冰箱出現了使用問題,或許只需要更換一根導絲或者一個電容就可以解決;小家電也是如此,更換某個小的零部件就可重新再使用。然而,由于家電維修網點少、價格貴,再加上部分居民喜新厭舊,導致家電行業出現了“用壞即拋、只換不修”的現象。一方面,居民應更改鋪張浪費的觀念;另一方面,社會面應增加家電維修服務網點的數量,提升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
提供場所留住師傅,需要多方合力
曾經在南開大學西門附近設攤修自行車的程師傅,現在已放棄了修車,開始送外賣。15年前,他從家鄉河南省洛陽市來津,在和平區、河西區多個社區擺攤修過自行車,最終在南開大學附近扎下了根。“學生們青春活潑,好相處,因此我更愿意給學生們修車。”程師傅這樣說。
2017年后,學生們普遍用上了共享單車,找程師傅修自行車的人日漸減少,他不得不將修車鋪外移,搬到了離居民區更近的社區,給大爺大娘修車。又支撐了三年,等到2020年上半年,由于種種原因,他放棄了修車行業,加入了外賣隊伍。
現在,程師傅走街串巷,每天都會在街邊的修車點駐足觀察一下,看何時有機會再回修車行業。一個明顯的現象是,相比五六年前,馬路邊上的修車點位和從業人員數量都在不斷減少,留下的,都是越來越老的師傅和越來越舊的修理工具。
在程師傅看來,租固定攤位繳納費用,很難支撐修車鋪的生存。修車師傅們寄希望于社區或者街道能夠提供免費的點位和場地用于修車,或配鑰匙、修鞋等民生修補行業。
更令人擔憂的是,小修小補行業的從業人員斷層現象非常嚴重。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大部分從事小修小補行業的師傅,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還有一些修車的老師傅堅守到了70歲以上。40歲以下的青年人很少愿意從事這一行業,或者也沒有相應的能力,難以在這一行業生存。“等到這一批老師傅們干不動了,居民們想修鞋、配鑰匙就更難了。”一位修鞋師傅這樣感嘆。
家電維修人員霍師傅提出,政府可以委托技校、家電品牌公司等培訓一部分技能人才,引導他們從事小修小補行業。通過政府、企業、社區的聯動,為掌握技能的人員提供場地,讓他們補足相關服務行業。
與此同時,那些自發經營小修小補的小攤小店,也更期待政府的柔性監管。近期,北京、上海等地出臺擺攤設點經營規定,為從業者松綁,體現了政府對生活服務業從業者的引導和關懷。天津的相關從業者也在期盼著,本地也能出臺相關規定,讓更多的師傅走上崗位,服務大眾。(津云新聞編輯劉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