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音頻
(資料圖片)
?當你活得糾結痛苦的時候,不妨讀一讀《莊子》。
01
不抱怨生活的苦,學會轉變心態
《莊子·達生篇》里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名叫孫休的人,年紀很大,卻一事無成。
他在家鄉種地,每年收成都很差;外出謀求一官半職,又四處碰壁。
他整天憤憤不平,有次就向老師扁慶子訴苦:“從來沒人質疑過我的德行與勇氣,我落到這步田地,只怪上天給我安排了不幸的命運。”
扁慶子聽完,搖了搖頭說:“你身上完好無損,耳不聾,眼不瞎,腿不瘸。這就夠幸運了,怎么還反倒埋怨老天呢?”
聽了這番話,孫休不再言語,灰溜溜地走了。
生活中有很多像孫休這樣的人,遇到難處,總是喜歡找人訴苦。
殊不知,抱怨不僅于事無補,反而讓自己被負能量包圍,不斷消耗自身精力。
少點埋怨,多些反思與行動,才能脫離內耗的泥潭。
《淮南子》里說,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面對人生的挫折和不幸,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改變自己,換個心態。
下雨自己打傘,跌倒獨自爬起。
遇事不避,向內歸因,才能將抱怨轉為動力,輕松跨過命運的刁難。
02
不在意他人眼光,過好自己的日子
《莊子》里記載,在極北之地,有一只鯤鵬。
它的脊背長幾千里,振翅起飛的時候,翅膀就像是掛在天邊的云彩。
鯤鵬借著旋風盤旋而上,向遙遠的南方飛去。
路過一片低空時,麻雀看見了它,譏笑說:“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你為什么這么蠢,要到九萬里的高空向南飛呢?”
面對麻雀的嘲諷,鯤鵬不為所動。它繼續翱翔,最終飛到南方天池,獲得了真正的自在逍遙。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像麻雀那樣的人,他們喜歡隨意評價,熱衷于指指點點。
若你過于在意外界的審視和非議,最終折磨的只會是自己。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對于世人的稱贊,我們不必激動,對于世人的責難,也不必沮喪。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不受外界干擾,永遠活在自己的節奏中。
人生不易,學會放過自己,不要輕易被外界的噪音動搖,也別用他人的標準綁架自己。
當你屏蔽了外界的閑言碎語,專心走好腳下的路,自然能過好自己的日子。
03
凡事不糾結,過松弛的生活
《莊子·田子方》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孫叔敖曾經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臉上卻從不見任何喜色。他也曾被三次罷官,但也從不見有任何憂愁。
好友肩吾十分好奇,就問孫叔敖:“三次上任,三次罷黜,你心里是怎么感受?”
孫叔敖回答道:
“我覺得該來的不必推辭,該離去的也挽回不了,得與失往往自己無法掌控,又何必糾結其中?”
正如作家亦舒所言,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憤憤不平。
面對人生的起伏,最好的姿態就是物來順應,不憂不懼。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不知道,明天迎接我們的是陽光明媚,還是風刀霜劍。
若時時憂心忡忡,事事都掛在心頭,那就如同給自己套上了一副枷鎖。
不妨把心放寬一點,把事看淡一點。
在生活這場兵荒馬亂中,保持淡然,才能笑對風雨,于絕境處發現轉機。
▽
《莊子》里說:“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
外在的苦難,通常來自刑具;而內在的痛苦,則來源于自己與自己的沖突。
每個人都是自己精神內耗的制造者,也是它的終結者。
從現在開始,整理好內心,不抱怨、不在意、不焦慮。
(作者 yebo 來源 每晚一卷書微信公號 主播 連曉東 制作 王宜謙)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統籌:王攀 編輯:梁冰 版權聲明本稿件為獨家原創,版權為鄭州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正觀新聞)所有,轉載或者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違反,依法保留追究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