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世界微笑日。1948年,這一日被立為“世界微笑日”,旨在通過微笑促進人類身心健康,同時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愉悅與友善,增進社會和諧。
圖源 網絡 下同
【資料圖】
笑,作為人類的必備生存技能之一,有無數種形態,比如社交禮貌性的微笑,發現自己出糗的窘笑,不滿的冷笑,無奈的苦笑等。
據科學家統計,兒童平均每天笑300次左右,成年人通常每天笑15至100次,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愛笑。
不過,我們所見到的這樣或那樣的笑容,其實都不止是“笑”一個行為而已。
笑的前世今生
作為表情來說,笑有著長達3千萬年的進化史。雖然笑容在今天往往被認為是一個友善的姿態,但其最初卻源于恐懼。
上世紀90年代的歐洲,一位靈長類動物學家的研究顯示,笑容與“出于恐懼的咧嘴”或是“靜靜地齜牙”相關聯。
“出于恐懼的咧嘴”可以追溯到靈長類動物,比如恒河猴。它們用類似微笑的表情來建立自己的統治或服從地位,尤其是在危險情況下,當恒河猴遇到比自己地位高的同類時,它們就會咧嘴微笑來表示順從,因此當時的科學家們認為這就是我們笑容的起源。
借此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當我們被嚇到、感到尷尬或處于不舒服的情境中時,會不由自主地笑起來。
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油畫中的英國紳士
此外,笑在東西方歷史中也代表著不同文化。比如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上流社會的紳士只能保持微笑,大笑是暴民才有的行為。而在東方,人們對笑是極其熱愛的,諸如清代程世爵編撰的《笑林廣記》;出土于東漢反映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狀態的笑容可掬的說唱俑;亦或是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形容楊貴妃令“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回眸一笑。
再放眼當今數字時代中,笑擁有了新的身份——一種符號。據記載,1982年一位名叫法爾曼的教授決定找到一種方法來表達卡內基梅隆大學網上公告欄上的幽默帖子。為此,他建議同事用微笑字符系列, :-)來表達諷刺,或是用 :-(來表達嚴肅。這種符號也改變了人們在網上交流的方式,即使躲在屏幕背后,仍然可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笑是長壽秘訣
人的面部表情肌共有44塊,通過與血管、骨骼的配合,一共能做出5000多個表情,其中笑容有19種。
人們每發出一種笑都會動用不同的面部肌肉組合,多則可以調用53塊肌肉,少則只用到5塊肌肉。但無論哪種笑,都可以幫助我們長壽。
西班牙神經病學學會總結各項研究發現,那些無論是大笑,微笑或是假笑的人,比那些很少笑或不笑的人多延長4年半的壽命。因為一個好的心情能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當我們咧嘴笑的時候,身體內部會發生以下變化:1. 降低壓力激素。大笑一次可以使人體中的皮質醇、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這三種壓力激素水平分別降低39%、70%和38%。
2. 促進血清素分泌。微笑可促進腦部血清素的神經遞質分泌,而血清素恰恰可以減少煩躁等負面情緒,提升愉悅感,使人感到快樂。
3. 疼痛閾值顯著增高。笑可以緩解疼痛,原因在于笑能夠促進人體內啡肽的生成。這是一種天然的鎮痛劑,增強了我們抵抗疼痛的能力。在遭受疾病折磨時,設法讓自己開心一點,或許就沒那么痛了。
長期愛笑的人從頭到腳都受益,那么究竟如何讓自己更愛笑呢?1. 多跟愛笑的人在一起。微笑的感染力極強。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普羅文證實,僅僅是聽錄制的笑聲,就會引起受試者咯咯笑,這就是情景喜劇中使用預先錄制笑聲的原因。
2. 多看脫口秀和相聲。日本大阪國際癌癥中心研究發現,觀看脫口秀、單口相聲和對口相聲享受大笑過程的癌癥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會得到顯著提高,且在享受愉悅的大笑后,緊張、抑郁、憤怒的心情也緩和了許多,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總之,笑就對了。
世界微笑日,讓我們一起嘴角上揚吧!
統籌:王攀 編輯:任思凝 版權聲明本稿件為獨家原創,版權為鄭州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正觀新聞)所有,轉載或者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違反,依法保留追究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