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2012年簽訂的危房改造協議至今未能落實到位,十余年間有關部門多次承諾處理,但始終未能兌現……”近日,九江市修水縣漁種場職工黃先生向大江網《問政江西》反映,漁種場職工于2012年與有關部門簽訂危房改造協議,至今未得到安置。對此,修水縣農業農村局回應,承諾將盡快撥付危改資金。
-羅玉珍、中國江西新聞網全媒體記者謝凌瑾/文
反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危房改造協議多年未落實,協商方案成“空談”
據黃先生介紹,修水縣漁種場于1978年建場,位于黃沙鎮湯橋石嘴村,職工由縣勞動部門在各單位抽調組成。2012年,漁種場進行了改制,當年4月,漁種場37名職工與有關部門簽訂了一份危房改造協議,協議中明確了改造方式、改造資金、產權辦理等相關事項,并標明“改造后的房屋交付使用時間為2013年12月30日”,但該份協議未能按期落實。
“后期,有關部門多次跟我們協商過安置方案,2014年說準備到黃沙鎮給我們安排安置房,結果沒有兌現,2021年又承諾在漁種場范圍內給我們提供自建房,可也是空談。”黃先生表示,多年來職工不斷追問這件事,至今已11年,但不僅協議書上的內容未兌現,相關部門給出的其他處理方案也沒有下文。
回應
因工業園擴建,漁種場危改成歷史遺留問題
協議緣何成為“一紙空談”?記者向修水縣農業農村局了解相關情況。
“修水縣漁種場的危房改造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修水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縣政府分管領導和相關部門同漁種場職工多次協調,但因各種原因,一直沒有落實解決。”
據介紹,修水縣政府于2011年成立“農業三場改制領導小組”,對漁種場、水稻原種場、杭豬原種場“農業三場”進行改制,并于2012年全部完成改制。同時,“農業三場”掛靠楊梅山墾殖場向省農墾廳申報了250戶危房改造指標,其中楊梅山墾殖場113戶、水稻原種場55戶、杭豬原種場45戶、漁種場37戶,每戶危改資金1.5萬元。
然而,后因工業園擴建,楊梅山墾殖場、水稻原種場和杭豬原種場先進行了拆遷安置,危改指標安排改為楊梅山墾殖場100個、水稻原種場75個、杭豬原種場75個,而原本承諾給漁種場的37戶危改指標暫且擱置,未進行拆遷安置,未撥付危改資金,因此形成歷史遺留問題,多年未能解決。
處理
已提交審批,獲批后撥付37戶危改資金
記者了解到,2021年6月,修水縣委督查室、縣信訪局、縣農業農村局和縣相關分管領導曾為此事進行協調,初步決定在漁種場內劃出一塊地,由職工自籌資金統一建房,進行宅基地安置。這也就是黃先生所說的“2021年承諾在漁種場范圍內提供自建房”。但經現場核查,因漁種場建房戶較多,而漁種場內基本上為耕地和公益林,導致無法落實。
后經相關部門與漁種場職工多次協商,形成了一個方案,即把漁種場原申報的37戶危改資金全部撥付給職工,其原漁種場的住房全部交由政府處置,并放棄其他所有拆遷安置訴求。
目前,縣農業農村局已經向縣政府提交了漁種場危房改造文件。“等審批通過后就可以完成37戶危改資金的撥付,我們將盡快處理好該問題。”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網友們有相關訴求、建言和意見,可通過大江網《問政江西》投訴舉報通道反映,熱線電話:0791-86849600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