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不僅僅是技術的產物,更是情感的傳遞。它的精神內涵可以概括為:愛是人間良藥。
下半夜兩點,睡著的老媽,嘴巴張開重重喘氣,我用一把小勺,小心地往她嘴里滴幾滴水,稍息再滴幾滴。正專心著,突然不遠處一記悶響,緊接著哭叫聲,原來是19床的老太從床上掉了下來。值班護士叫來人把老太抬回床上,老太哼了好一會才平息。
早晨護士來送藥,發現19床又有狀況。老太身上的被子踢開了,排泄物一床。護士長張羅人來處理好,對清醒著的老太說,你這情況一定要請護工了!有病員家屬說,前天老太兒子把他老娘送來后就不見蹤影了。
(相關資料圖)
老太開始給兒子打電話。對方鈴響但始終不接聽。老太一遍遍再打,兒子竟然關機了。刻把鐘后老太再打,這次接話了,周圍都聽得到。老媽你煩不煩?我在忙,跟你說過空下來我會來的。我半夜里想小便摔地上了,你要幫我請個護工。不就是個小便問題嗎?讓周圍隨便哪個護工幫個忙,接一次小便付十塊錢行嗎?
聽到這話旁人都哭笑不得。老太再三央求兒子請護工,聽兒子吞吞吐吐,老太就對兒子說:“你這次來給我帶把刀好嗎?把我一刀捅死,你可以省心了!”“你瞎說點啥呀!我今天抽空來!”兒子口氣很兇,急急掛了電話。
周圍有人問,你兒子是干啥的?我兒子啊,是開公司的,手下員工不少呢。老太說這話時還帶著點自豪感。
病房百態,有這樣,也有那樣。老媽斜對床躺著個不聲不響的老頭,陪伴老頭的是他年逾古稀的老妻。她告訴我,老伴原先身體一直很好,這次是車禍造成高位截癱,手術失敗后又肺部感染。她說這話時很平靜,臉上看不出一絲憂戚。
我說你日夜陪伴很不容易。她說,少年夫妻老來伴是應該的,我老伴腦子是清爽的,也很敏感,所以我在他面前要盡量做出放松的樣子,讓他覺得他的病并不可怕,也還有希望……
17床是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已瘦得脫了形,但人非常安靜。陪在她身旁的是她19歲的兒子。這個陽光男孩時不時地給他母親喂水、擦汗、按摩,有時也打開手機讓他媽媽看些什么。母子倆輕聲交談時,我見母親看兒子的眼神是那么清亮柔和。也許她是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但眼前這個兒子,卻讓她得到了人生的安慰。我忍不住稱贊這位行孝少年,他有些靦腆地說,她是我媽呀。而后又補了一句,媽媽只有一個呀!
這是感染科病房,病人多病情也都重,走廊里加了床位,一個耄耋老漢躺在那,下身只裹著一條紙尿褲,嘴里哀叫不停。那蒼老的叫聲里,透著凄涼無奈,也似有無限委屈。直到第二天的傍晚,他邊上有了一個差不了他幾歲的老頭陪著,他才停止了叫嚷。
我98歲的老媽是黃梅天引發心衰,救護車送往附近的區中心醫院。該病區已老舊,房間擁擠,環境嘈雜。入住第二天,我們跟科室主任、一位和藹的女士商量,能否讓老媽換到心衰中心科去,那里環境好,有利老人康復。主任很理解我們,但她說,心衰中心主要收治手術病人,這要請他們來給老人會診。會診醫生來了,看了片子和一系列驗血報告,說老人已伴有肺部感染,情況非常嚴重,到他們那兒去也只能進重癥監護室。考慮到老媽始終清醒,進了重癥室如見不到家人她難免會恐懼著急,心衰病人情緒不好后果很難想象。于是我們決定不進監護室,好在主任過后給我們換了隔壁房間一個空間較大的床位。
藥物治療加上營養支持,一周后,老媽的各項指標漸漸回到正常。陪護老媽的日子里,我們除全程請了護工外,大家庭里人人出動輪流陪護,孫輩們也趕來探望安慰老祖宗,不到兩周,老媽出院了。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墓志銘: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誓言已在醫界廣為人知,告訴人們,醫療不僅僅是技術的產物,更是情感的傳遞。它的精神內涵也可以概括為這幾個字:愛是人間良藥。(徐慧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