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四月,桃花盛開的時候,我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1600多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所謂桃花源,是他筆下構筑的理想之地,那里桃花繁盛、草長鶯飛,民風淳樸、安居樂業,甚至不知今夕何夕。
自從在中學語文課本里邂逅了“桃花源”,幾乎人人都會問:《桃花源記》在現實中到底有沒有原型?現在,我們不妨從繪畫到現實,沿著古今脈絡,去找一找“桃花源”。
盛開的桃花枝頭。來源/Pixabay 微信公共圖片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桃花源”美在哪里?
關于《桃花源記》的經典畫面,我們先復習一下陶淵明筆下的一段原文(以下原文建議你出聲朗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腦海中,是不是立刻有畫面了?
《歸去來兮圖》(陶淵明肖像)。來源/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如果不仔細推敲,對這個所謂的“桃花源”,我們看不出有什么特別,畢竟,桃花林和農田很多地方都有。
那這“桃花源”到底美在哪里,以至于才如此吸引人?
首先,一定要注意這四個字“中無雜樹”。如果對日常生活有過觀察,你肯定就知道這么寫有多講究——全是桃樹,沒有其他樹木。就這么一開場,就把“桃花林”的秩序感體現出來。
其次,“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幾句景色描寫,用22個字描繪出一幅自然畫卷。
再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這里是說,自然條件孕育了農耕文明的人間煙火,從空間維度展現了一幅田園生活畫卷。
最后,“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里從時間的維度,講述了桃花源的前世今生,一幅鮮活的歷史長卷撲面而來。
通過“武陵漁夫”的眼睛,寥寥數語,沒有一個字的廢話,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幅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畫卷。怪不得,桃花源又被稱為“世外桃源”。
對于寫字樓、單元房、格子間里的“打工人”來說,怎能不向往這樣的田園風光呢?
導游為什么是“漁夫”
從文學的角度看,《桃花源記》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敘事散文。其實,這也是一篇很出色的導游詞,“導游”就是以捕魚為業的“武陵人”。
作為一位文字高手,陶淵明為什么要安排“漁夫”做“導游”呢?翻開中國的文學史,我們會發現,“漁夫”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身份。
隨波逐流的漁夫。《漁父圖》(局部)。作者/吳鎮,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
在浪漫主義文學的鼻祖作品《楚辭》里,就有《漁夫篇》。其中有一個故事,如果你熱愛文學,應該聽過,我們把原文翻譯如下:
屈原在被放逐之后,游蕩沅江邊上,心情極其低落。這個時候,一位漁夫見到他,問他:“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么落到這個境地?”
這個時候,屈原說出了那句千古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子行吟圖》(木刻版畫)。作者/(明)陳洪綬
漁夫:“圣人不認死理,要隨著世事變化調整自己。你覺得世人都渾濁,你為啥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那么多人都迷醉了,你為何不吃酒糟、喝酒呢?為什么你要想得多、又自命清高,讓自己落了個被放逐的下場?”
屈原:“我聽過,剛洗完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么能讓我清潔的身體受到骯臟的東西的玷污呢?我寧愿跳入湘江,葬身魚腹。怎么會愿意讓我潔白的樣子,蒙受世俗的塵埃?”
漁夫聽了屈原的解釋,笑了笑,搖擺著船槳離開,唱道:“若是滄浪的水清啊,我就用它來洗我的帽纓;若是滄浪之水濁啊,我就用它用來洗我的腳。”
在這里,大文學家屈原跟漁夫展開了對話,圍繞“清濁”乃至人生哲學的底層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表面上看,是失意者和精神導師在聊天,實際上是在傳播哲學思想。
很顯然,這里的“漁夫”,是設定了一個角色。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我們先看對面的角色——屈原。被放逐之前,他是楚國貴族,也一度權傾朝野,后來不容于朝堂,不得不流落江湖。
現實中的漁夫,原本在江湖,隨波逐流地討生活,是底層的勞動人民。所以在這段對話里,屈原和漁夫的相遇,首先是廟堂和江湖的兩個群體之間的對話。
其次,屈原不只是一個人,而且代表了追求高尚品德的文人高士形象——他寧愿跳入汨羅江,也不愿與世同流合污的事跡早已深入人心;漁夫,也不只是一個捕魚者,而是代表了避世的隱者,雖然過著漂泊的生活,卻超然脫俗、隨遇而安。
至少從《楚辭》時代開始,“漁人”就成了一個象征,或者說為眾多文人士大夫抒發情感、傳遞思想的傳聲筒。
《寒江獨釣圖》(局部)。作者/(南宋)馬遠,來源/日本東京國立美術館
所以你看,我們學過的很多詩詞,“漁人”“漁夫”“漁翁”的形象,經常出現。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張志和的《漁父》:“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傳統文學如此,藝術也不例外。在中國畫里,尤其是山水畫中,遼闊的水面上,總會有漁夫,在煙波浩渺的霧氣中駕駛著扁舟。
我們不排除,其中有一部分漁夫,畫的是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場面,但大部分的漁人,其實是畫家或文人群體的隱喻——一方面,他們想脫離鬧市,像漁人那樣歸隱江河湖海;另一方面,是對自己遭遇挫折時的一種鼓勵——失意的時刻,像漁人這樣不屈不撓,隨遇而安,等待有朝一日,再次入世。
傳說中,高齡的姜子牙,為了和周文王相遇,還專門扮成在渭水邊垂釣的老翁。
(橫屏觀看,從右向左)
《渭水飛熊圖》講述了周文王與姜子牙相遇的故事。作者/(南宋)劉松年,來源/日本早稻田圖書館
姜子牙、屈原、陶淵明,以及后世眾多的文人高士,無不在廟堂與江湖之間徘徊。每當他們遇到挫折,“漁夫”就會像精神導師一樣出現。這個“漁夫”也許是他們仰慕中的某位高人,也有可能是他們自身投射在江湖中的化身。
我們回看屈原和漁人的對話,很可能就是廟堂中的“我”與江湖中的“我”展開的一場對話。
《桃花源記》中的“漁夫”,作為帶領我們進入桃源世界的“導游”,其實也可以理解成是陶淵明本人。
(橫屏觀看,從右向左)
《歸去來兮圖》(局部)中乘船回鄉的陶淵明。來源/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后人如何演繹“桃花源”
借著“武陵漁夫”的觀察、經歷、感悟,陶淵明將“桃花源”展現給世人。光看文字,畢竟還停留在遐想階段。那怎么讓“桃花源”更有形象感呢?這時候,畫家們站了出來。
這就好比現在,一篇文學作品出爐,不斷被演繹、改編成舞臺劇、電視劇、電影、動漫、游戲等等。只不過,古時候的演繹手段沒有這么多,主要以繪畫為主。
《桃花源記》和陶淵明,是一個高流量的“大IP”,由此衍生的繪畫數量相當豐富。
后人對“桃花源”的闡釋,大體分為三類:
第一種認為,“桃花源”是虛的,是仙境或夢境。支持這一說法的,有兩位唐朝大V——王維和柳宗元。
在繪畫界,支持這一觀點的作品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所作的《桃源仙境圖》,將“桃花源”描繪成仙氣繚繞的化外之地,畫中有三位身著白衣的高士,一位撫琴,兩位聽琴。
《桃源仙境圖》(局部)。作者/(明)仇英,來源/天津博物館
這種畫面跟《桃花源記》里“落英繽紛”差別很大。我們可以理解為,畫家借用了“桃源”的名頭,用繪畫重新創作了另一個故事。
“桃花源”為題的創作,還影響了中國周邊地區。比如,李氏朝鮮王朝的安堅,就創作了《夢游桃源圖》。這個版本將主人公換成了朝鮮世宗大王第三子安平大君,它在夢中與友人樸彭年同游,遇到了桃花源。
畫面中間繪制了巨大、高聳、奇絕的巖石;左邊構圖密集,有一大片桃花林和幾間房屋;畫面右邊構圖較為疏朗,山峰較低、桃樹臨水盛開。據說,安平大君夢中醒來后,就讓畫師安堅,將夢中內容描繪成此畫卷。
《夢游桃源圖》(局部)。作者/(李氏朝鮮時期)安堅,來源/韓國中央博物館
第二種認為,“桃花源”真實存在,就是適合隱居的山水秘境。持這種看法的,以“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以及宋朝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為代表。王安石在詩《桃源行》里認為,桃花源就是“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的某個隱居的地方。
跟王安石同時代的蘇軾,作了一首《和桃花源詩》。他還很認真地考證了一番,用傳言、夢境和與杜子美的對話,來驗證桃花源的存在。他在詩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桃源信不遠,藜杖可小憩。”這種看法很符合蘇軾樂觀的生活態度——經歷各種挫折,卻依然心懷憧憬。
認同這種看法的繪畫,以“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繪的《桃源問津圖》為代表。整幅長卷大體分為左、中、右三個部分,每一部分以一整塊連綿的山峰撐起畫面,主體部分為河流、田間、人物、房屋,并有桃樹、松樹、柳樹等。
《桃源問津圖》(局部)。作者/(明)文徵明,來源/遼寧省博物館
將《桃花源記》原文跟《桃源問津圖》圖文對照,很容易發現:這幅畫很忠于原作。尤其是,圖上的風景,跟武陵漁夫循著山洞發現桃源的情形,幾乎一致。
跟仙境類別的繪畫相比,它鮮明地告訴我們:桃花源不在世外,它就在人間,只不過比較隱秘。
第三種看法,認為“桃花源”不僅是實景,而且不在隱秘的角落,所謂的“桃花源”,就是太平盛世。
比如,明人謝肇制的《桃源道中》詩:“寄語漁郎莫深去,洞中未必勝人間。”當然,這種觀點并不是在貶低桃花源的含金量,更多地是在告訴世人:只要有政治清明的太平社會,“桃花源”就會在每個人的身邊。
?《桃花源圖》(局部)。作者/(明)仇英,來源/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桃花源”的話題,現在依然很熱。比如,今天的人還會不時地問起:“桃花源”到底寫的是哪個地方?這就像人們討論小說里虛構的取景地一樣,很難有一種答案。
1936年,學者陳寅恪在《清華學報》上發表《桃花源記旁證》認為,《桃花源記》既是寓意之文,也是紀實之文,真實的桃花源在北方。紀實部分依據的是劉裕撰寫的《西征記》,其中提到了檀山塢、皇天塬等地。其中皇天塬位于河南西部,古代曾被稱為桃林、桃原。
根據文獻和考證資料記載,河南靈寶、湖南常德、安徽黟縣、重慶酉陽等地方紛紛與“桃花源”對號入座。有好事者,還做了一張不完整“桃花源”分布地圖。
各地宣傳的“桃花源”分布地圖(圖?《行天下》 2014年04期)
此時此刻,春風吹綠了大江南北。讀著古文,品著古畫,讓我們一起曬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吧。
(來源:地道美術 作者:安亞靜)
統籌:梁冰 編輯:張曉璐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