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育女,這是中國自古以來就無法回避的問題。在古代,人們的經濟對人口出生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人丁興旺”則是保證一個家庭有足夠的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
即便是在東漢之后,“人滿為患”的觀念與“多子多福”的觀念相沖突,生育子女的觀念依然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新中國成立之后,不管是在解放初期,還是在三年困難時期之后,都出現過補償性的嬰兒潮。而且在當時的計劃生育的決策下,大家也都在為躲避罰款想辦法,就是為了增加自家子女的數量。
(資料圖片)
雖然,在2005年的時候,我國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十三億,大家都非常高興。但是在今年年初,我國的人口卻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去年我國的總人口為十四萬一千一百七十五人,與上年度相比下降了八十五萬。
并且出生率甚至比死亡率還要低,人口增長率為百分之零點六,明明說好了人口暴漲五千萬呢?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六十一年來,首次出現的負增長現象。
雖然很早之前就有了人口減少的跡象,大家也都預料到了我國的人口會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但是當數據真的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還是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刺激,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少人都在想,我國是不是會發生人口危機呢?
這也是人之常情,中國這幾年的發展,離不開人口的支持。中國的崛起,靠的是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如果未來人口繼續減少他們給國家提供了勞動力,支撐著我國的發展,如果我們人口出現危機,將會對中國的“人口紅利”產生不好的影響,從而對其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但是其所造成的影響與沖擊,究竟有多大,還不明朗,不能輕易下定論,應更多地鼓勵人口學家、經濟學家,努力做這方面的研究。
從以往的經驗看來,人口衰退是必然的趨勢,但問題在于,是否能避免像暴風雨一樣的衰退,而在衰退中,是否有足夠的自動化、經濟結構和社會保障來應對。
其實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經歷過這種情況,各個國家的人口都曾經歷過下降的情況。去年,我國的人口數量減少了八十多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生兒的減少,以及年輕人不愿意生孩子,還有不愿意結婚的原因。出生率的下降,與人口的老齡化相結合,造成了一個“負增長”的現象。
其實對于這一現象的出現,我們應該都有心理準備,畢竟現在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工作的壓力,感情壓力,很多人奮斗了好多年,都無法攢夠娶媳婦的錢,買房子的錢,更別說養一個孩子的錢了,這也就導致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太早生孩子,甚至就不想生孩子。
還有人認為,我國在去年出現人口負增長的現象,是兩種情況疊加的結果,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出生率和老齡化不成正比,另一方面,是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有影響。
不過,新冠病毒帶來的沖擊只是短期的,而從長遠來看,則是低出生率的問題,隨著人們接受的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個人的婚姻觀念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生育率在不斷地下降,同時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是長期存在的,并且在未來應該會存在很久。
更大的問題是,如果年輕人的數量大幅下降,那么中國的創新能力將會受到沖擊,我國經濟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有巨大的市場,有巨大的人口數量,但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下降,特別是年輕人的數量不斷下降,這個優勢將會逐步喪失。
此外隨著經濟增速的減緩,人口的老齡化,勢必會造成青年的創新意識以及白手起家的意愿的降低,這將會使中國經濟的創新動力受到極大地削弱。
這種情況與日本在過去的數十年里所經歷的情況相似,而中國正在經歷著人口減少和人口老化的過程,其速度和強度都遠超日本。如果我們不加以干預,很可能會出現更加嚴重的情況,雖然現在實行三胎政策了,但是真正選擇生三胎的人并不多。
現在讓我們來做一個橫向的比較,印度的總人口大約跟中國差不多,但它的新生兒數量卻超過了中國,是中國的兩倍多,將來它的人口會遠遠超過中國。
如果中國的平均壽命是80歲,那么從長期來看,就算能夠保證一年出生的孩子有九百萬,那么也就只能維持七億多的人口,在被印度趕超后,還有許多高出生率的國家,比如美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人口都將趕超我國。
更令人擔憂的是,今年第一次出現的負增長不僅不會是最低點,反而會是一個新的起點,而且很難在短期內看到快速逆轉的機會。
總之,盡管我們很早就預料到中國將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但近5年來,我國生育率迅速下滑,出現“低生育”危機的速度之快,仍然讓人感到震驚,中國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人口負增長的情況了,這讓整個社會都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如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靠年輕人努力了,但是隨著社會壓力的逐步增大,不想生孩子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到底如何改變現狀呢?不解決的話,我們的未來會非常艱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