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日前,天津人藝新作《愛的嘎巴菜》舉行新聞發布會。該劇導演是以“京味兒”戲劇著稱的方旭。怎樣的契機讓“京味兒”導演與“津味兒”劇相遇?他眼中的天津風格又是怎樣的?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方旭。
將于5月12日首演的話劇《愛的嘎巴菜》,從劇名到內容都十分“天津”。方旭認為,凸顯地方特色的創作,是話劇應有的方向。他說,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形成了諸多以區域為核心的地方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特點。如果地域文化被淡化了,是很可惜的。而藝術,正是要做出那種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所以希望通過藝術創作,不斷滋養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讓它們變得越來越可愛、生動。
以戲劇彰顯地域文化的共同理念,促成了方旭和天津人藝的首次合作。初嘗“津味兒”,方旭沒少做“功課”:逛逛天津的老街道,看看天津人的日常,嘗嘗天津的美食。
說起所見所感,他滔滔不絕──
“天津有老洋房、老街巷,感覺很親和,讓人很放松,很有舒適感和煙火氣。”
“北京說‘逗’,天津說‘哏兒’,從聽覺上這兩個字不一樣。天津人爽快,語言表達上熱度很高。天津話自帶旋律,自帶喜感,進而有輕松感,有得天獨厚做喜劇的資源。”
“天津菜很實在,量大,味道也好。對于吃,我覺得最終還是味道能給人留下記憶。來天津玩,不會讓你覺得無聊,這里真是一個很好、很有意思的城市,我也希望通過戲劇讓更多人感受天津。”
在天津的見聞和感想,也逐漸融入藝術創作。方旭坦言:“在北京,人們說東南西北,可到了天津,就得說左右。天津依河而建,是一個順著自然的方向形成的城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方向感也給天津帶來獨有的特質。所以我也跟美術設計講,這個戲的舞美要體現這個城市的特點。”
采訪中,方旭還透露了自己與天津“不一般的緣分”。他說:“我的祖父以前就居住在天津。我在中戲的時候,做文學片段改編,改的是《蛐蛐四爺》。后來才知道,這是天津人藝的看家戲。”(劉莉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