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數字化新賽道,民企更青睞上海的人才優勢和營商環境
每一步,都離不開城市軟實力
(相關資料圖)
■本報記者 查睿
利西路是市區一條普通弄堂小道,竟“藏”著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立僅7年就成長為國內無人駕駛重卡的龍頭。在長寧西側的虹橋商務區,另一名“隱形冠軍”依靠一支平均年齡僅27歲的團隊,“承包”了歷峰、開云和LVMH集團等120多個國際一線品牌的電商運營……在數字化的新賽道上,以西井科技、百秋電商等為代表的上海民營企業,正用AI、大數據等創新技術賦能傳統行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們公司雖然很年輕,但已是國內首批基于正向自研無人駕駛重卡的公司之一。”西井科技總裁章嶸告訴記者,2016年成立之初,公司初創團隊幾乎是清一色的AI研究人員,同時也發現AI很難直接產生經濟價值,必須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限定區域、規則可控、剛需缺口,我們找到了港口自動駕駛商業化缺口的切入點。”
抓住智慧港口的發展趨勢,2016年4月,西井科技研發出全球首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貨系統,并獲得首個商業訂單,在年底又建立了自動駕駛團隊,逐步成長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最先實現商業化應用的科技公司之一。
找到了方向,抓住先機的西井科技也加快了產業布局。2021年10月,西井科技作為車隊管理系統+無人駕駛參建單位,幫助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正式投產運營。去年1月,全國首個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流程智能化改造項目在廈門落地,背后也有西井科技的身影。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這些民營企業無一例外地提到上海獨特的人才優勢和營商環境,甚至不惜耗費更多成本將業務留在上海。
“很多電商都會把客服團隊外包出去或者挪到外地,這樣可以節約不少人力成本,但是我們數百人的客服團隊全部留在上海。”百秋電商首席創意官陳澍表示,公司服務的品牌大多是國際一線,對顧客服務要求很高。考慮到這些因素,客服團隊與核心業務團隊共享辦公空間,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到產品。
在西井科技眼中,上海更是生長的沃土,章嶸表示,西井科技每一步腳踏實地的背后,都離不開上海打造的城市軟實力及上海人才高地建設。
今年初印發的《上海市提信心擴需求穩增長促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支持民營企業和平臺企業發展。“在與民營企業的交流中,我們發現政府與企業語言體系存在差異,我們必須把企業的真實需求作為政府工作的抓手。”長寧區發改委副主任張曉鐘表示,長寧區形成了“三級三系”聯系服務企業機制,有針對性地與企業進行服務資源對接,積極回應企業訴求與需要。堅持“容缺、容錯、扶新、扶特”理念,努力做好企業發展和人才服務的“店小二”。
(來源:解放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