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規劃資源局介紹,目前,五個新城綠環啟動段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已完成,進入全面建設實施階段,集中打造具有強烈地域自然特點和人文特色,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林水相依、城綠共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五個新城綠環,“將自然引入新城,將新城融入自然”。2023年每個新城綠環先行啟動段不少于10公里,重點包括河道工程、綠道工程、造林項目、開放林地項目、環境整治、農田整理項目及公共服務設施、大師園和減量化等。詳見↓
(資料圖)
五個新城綠環專項規劃已于2023年1月經市政府批復。今年以來,市新城建設推進辦公室(市規劃資源局)會同市綠化市容局、市水務局和各區(管委會),形成“統一設計、整合資源;政策聚焦、形成合力;市區協同,加快推進”的工作模式,加快上海新城綠環先行啟動段實施方案編制,加快形成“54113”新城綠環空間體系,即5個新城各約40公里左右長繞城綠環,每個綠環各約100米寬空間貫通主脈,約1公里寬藍綠交織主環以及約3公里寬城鄉融合主帶。
實施方案成果重點內容
嘉定新城綠環
嘉定新城綠環以“綠動光環”為空間意向。先行啟動段主要聚焦綠環西北象限。自南向北由漳浦連接長浜,形成一條連續的主水環,串聯郊野公園、智慧秀林、創客森林三大空間單元,貫通長度約10公里。重點圍繞啟動段整體空間以林地密布、河網縱橫為主的場地特征和特色挖掘。在林綠融合的主環空間,結合水脈及貫通道的連通,實現在森林水岸的暢游穿行,結合多元使用功能植入,最終形成生態效益提升、多元活力匯聚的公共開放空間。
嘉定新城綠環郊野公園節點效果圖
嘉定新城綠環智慧秀林節點效果圖
嘉定新城綠環創客森林節點效果圖
青浦新城綠環
青浦新城綠環把握“青水林田”的總體特色,先行啟動段主要聚焦綠環西段,貫通道長約12公里,以“碧網島鏈,稻浪水鄉”為主題,依環境特色由南而北分為: 青美濕地、山海之鏈、水村原鄉三個特色段落,景觀元素豐富,近聚居片區,突出生態優先、強化郊野特色,尊重文化基因、體現地域特色,關注民眾需求、打造體驗特色,加強區域聯動、協調功能特色。
青浦新城綠環青美濕地節點效果圖
青浦新城綠環山海之鏈節點效果圖
青浦新城綠環水村原鄉節點效果圖
青浦新城綠環水村原鄉節點效果圖
松江新城綠環
松江新城綠環以“山水云環”為空間意象,錨固“北山、南水、東林、西田”自然生態基底,啟動段從佘山腳下出發,以“綠環串珠”向南串聯辰山植物園、廣富林郊野公園和廣富林文化遺址,再沿銀河向東向北貫通,在綠環的北段和東段分別形成富林花島、山麓教堂、彩林門戶和月季園四個大師園,同時結合油墩河谷和黃浦江上游水系在綠環西南部打造集中造林片區,形成“塔匯森林”大師園。啟動段規劃布局特征為“一段+一片”,總貫通距離為18.1公里。其中一段為:北部和東部的綜合貫通示范段,包括:城野田園、云麓彩林、松城水岸三個特色景觀段;“一片”為集中造林片區。依托豐富的自然山水資源和人文稟賦,突出生態優先、強化郊野特色,尊重文化基因、體現地域特色,打造山水為底、藍綠與共、人民向往之環。
松江新城綠環城野田園節點效果圖
松江新城綠環云麓彩林節點效果圖
松江新城綠環松城水岸節點效果圖
松江新城綠環松城水岸節點效果圖
奉賢新城綠環
奉賢新城綠環以“賢薈花環”為空間意向,先行啟動段主要聚焦綠環西段,與上海成陸古岡身帶空間區位重合,貫通道長約12公里,包括農藝公園、大地美倉、花米港灣、夢澤岡身四大單元。結合景觀設計手法,展現賢文化,形成綠環岡身文化帶。打造吳塘港新江南水鄉岡身綠廊,展現“中軸禮序、川流不息”畫卷;打造南竹港生境綠洲,形成濱水生態科普基地;打造南沙港活力綠綢,形成開放共享的郊野藝術森林。
奉賢新城綠環農藝公園節點效果圖
奉賢新城綠環農藝公園節點效果圖
奉賢新城綠環大地美倉節點效果圖
奉賢新城綠環花米港灣節點效果圖
奉賢新城綠環夢澤岡身節點效果圖
奉賢新城綠環夢澤岡身節點效果圖
南匯新城綠環
南匯新城綠環以“海上玉環”為空間意向,先行啟動段主要聚焦綠環西南段,包括西側沿人民塘隨塘河的西部森林漫游段和西南側沿蘆潮引河的科教水廊段。貫通道長約10公里。沿線設置多個重要節點,以自然山林為本底,結合生態廊道串聯并激活場地,形成城鄉融合,體現鄉土文脈的林水復合風貌,突出多維度的郊野游憩體驗。
南匯新城綠環科教水廊節點效果圖
南匯新城綠環科教水廊節點效果圖
南匯新城綠環科教水廊節點效果圖
南匯新城綠環森林漫游節點效果圖
上海新城綠環先行啟動段概況
按照“每個新城綠環每年造林2平方公里左右,主環綠道貫通10公里以上、主脈內水環貫通整治不少于10公里”的目標要求,至2025年,五個新城綠環體系初步構建,主脈全線基本貫通,重要節點基本建成,生態示范效應初步彰顯。2023年每個新城綠環先行啟動段不少于10公里,重點包括河道工程、綠道工程、造林項目、開放林地項目、環境整治、農田整理項目及公共服務設施、大師園和減量化等。
工作導向
堅持最大限度保護好生態本底、最低影響進行開發建設、最少人工設計干預、最大程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做到“五個突出”。
突出高水平設計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各專業特長,組織多專業優秀設計團隊,匯聚全國設計大師,按照國際視野、世界標準;大師引領,設計賦能的標準,協同聯創,進行前瞻性、創新性、多元化的設計創作,提升新城綠環品質和功能。
突出綜合統籌推進,強化部門協同,加強政策集成和疊加,綜合施策,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工作平臺,統籌田、水、路、林、村用地安排和空間融合,強化綠環建設與渣土消納、韌性空間相結合,強化林水復合、功能融合,實現“六票統籌”,相互銜接、同步實施、同步推進。
突出新城綠環建設品質和標準提升,結合現狀優化,宜園則園、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水則水。針對新城綠環,加大政策創新力度,提高新城綠環涉水、涉林項目的建設標準、資金支持力度,提升區域生態品質、蓄洪調蓄安全能力。
突出新城綠環品牌塑造,注入新城綠環更多的歷史、文化、生態要素,適度植入文旅、休閑、游憩等功能,注重引入各類文化、體育等活動,成為各新城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打造綠色發展新典范,發揮品牌帶動和示范作用。
突出專家智庫和社會參與,強化“開門實施規劃”,主動搭建參與機制和平臺,使相關部門、區政府和社會主體、市民共同參與進來,提高各方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合力。
設計重點
強化鄉村自然特色,符合鄉村肌理。堅持低成本建設,空間布局以開放場地空間為主,不作景觀大草坪,盡量使用近生態、鄉土、自然材料。綠環范圍內配置必要的公共設施和文化、體育等功能,讓人們有更好的參與感、體驗感。建設用地打破圍墻,與自然無界融合,農、林、水、田、村多樣融合。
強化功能融合,對驛站、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空間,盡可能結合現狀建設用地,進行資源整合,實現空間融合、功能復合。結合綠環建設應急避難場所、臨時隔離點等場地,接通必要的給排水管網,可臨時存放生存物資等,提升城市韌性能力。
強化林水復合,按照向林要水、向水要林、平時為林、災時為水的要求,推動河道和綠化技術規范的融合創新,增加防洪調蓄空間。林地建設要開放共享,河岸兩側鼓勵建設生態緩坡,岸線有進有出、有開有合。2023年每個綠環選定1~2處林水復合建設試點,總結創新經驗和案例,在后續工作中推廣。
強化渣土消納與空間塑造相結合,針對綠環空間因地制宜做好豎向設計,結合林相提升、造林建綠、土地整理等,利用好城市渣土資源,塑造高低起伏的優美生態空間景觀,控制地形坡度。
下一步工作
目前,五個新城綠環已開始相關建設實施工作。預計9月底,結合2023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部分建設項目將取得一定成效。春節前后,各綠環啟動段的基本建設成效將呈現在廣大市民朋友面前。
資料:市規劃資源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