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江西高校“鼠頭鴨脖”事件,有了最新進展。
(相關資料圖)
據新華社消息,針對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6·1”食品安全事件,江西省已成立由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下一步,聯合調查組將及時向社會公布有關調查處理情況。
連日以來,“鼠頭鴨脖”事件占據輿論熱榜,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飯盤里的黑色異物,究竟是鼠頭還是鴨脖,一時之間眾說紛紜、真假莫辨,陷入了“羅生門”。即使涉事高校和南昌市監局等部門很快調查并回應確認異物為鴨脖,也并沒有為高燒的輿論降溫。相反,“結論式回應”還引發了來自網絡的更多“腦補”、戲謔和調侃。諸如“指鼠為鴨”“鼠鼠我鴨”等生硬造詞,折射出“鼠頭鴨脖”事件已走到信心受損甚至信任危機的地步。
從這個角度來說,由多個省級相關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調查異物究竟是鼠頭還是鴨脖,是必要而緊迫的,絕不是小題大做。
一者,食品安全重于泰山。人們入口的東西“出狀況”,必須嚴加對待,嚴格調查。尤其是,此事還直接涉及成千上萬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沒有理由麻痹大意。二者,“鼠頭鴨脖”事件,至此已不再是簡單的食品安全事件,同時關涉人們對高校食品安全的信心以及政府部門的公信力,堅決不能再任之由之,拖泥帶水。更重要的一點是,其實不論是鼠頭還是鴨脖,事情本不應該走到眼下這一步。更高級別、更多部門的聯合調查,有利于排除干擾、提高效率,以公正的調查,盡快還原事件真相,解開人們心中的謎團。
詳盡公正調查,拿事實、講證據是解開“鴨鼠謎團”的關鍵。任何時候面對輿論質疑,事實和證據都是最好的藥方。具體到“鼠頭鴨脖”事件本身,更應緊盯現場細節,固定事實證據,以公正調查來回應輿論質疑焦點。比如,事件中類似老鼠“牙齒”的“白刺”到底是什么?細長條的“胡須”又是什么?最終認定異物為“鼠頭”或“鴨脖”,具體依據又是什么?特別是,考慮到該高校2021年11月也曾發生“老鼠事件”,日前又被學生曝光“吃出大青蟲”,必須站在高度負責和公正的角度,詳盡調查,結合文字、監控、圖片、視頻等,形成可追溯、可信服的調查報告并及時公開發布。
依據調查妥當“善后”,認真總結、嚴肅追責,是類似事件最好的預防針。一邊是喧囂的輿論,一邊是仍在進行的聯合調查。不論最終調查結果如何,對于此事及其引發的“闌尾效應”都應當認真總結、嚴肅追責。如果未來最終調查結果證實異物為“鼠頭”,則證明該校食品安全管理存在巨大漏洞,此前調查也存有問題;而如果調查結果認定異物真為鴨脖,也應當認真反思“一個鴨脖何以至此”。不管怎樣,對于輿論關注的社會事件,相關各方回應越及時越詳細,調查越公正越透明,就越能降低事件的負面效應和二次發酵。那些遮遮掩掩、話說一半,簡單的“結論式回應”、倉促地“搶時間”調查等行為,絕不可取。
“鼠頭鴨脖”事件,不能成為撲朔迷離的“鴨鼠謎團”。真相只有一個。到底是鼠頭,還是鴨脖,需要聯合調查組擺事實、講證據、細調查、快回應。也只有這樣,才能盡早推開“羅生門”,走出輿論質疑漩渦,重建人們對相關部門的公信力以及高校食品安全的信心。
特約評論員 林風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
編輯:龍春暉
責編:王蓉
審核:陳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