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路線的選擇應該留給消費者,技術創新不應該剝奪消費者多元化需求,”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吳迎秋表示,“在當前的技術路線上,沒有一個所謂的汽車技術能夠100%的解決多元化使用場景需求,既然不能滿足,就應該鼓勵和允許多種技術路線的發展。”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機械行業分會會長周衛東同時強調,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一定要時刻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市場格局。當前市場雖然重視純電技術發展路線,但我們也應在過程中尊重用戶的用車需求,尊重市場的選擇,用多元化的技術發展視角,找到一條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技術發展之路。
(資料圖)
“技術路線的選擇應該留給消費者,技術創新不應該剝奪消費者多元化需求,”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吳迎秋,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多元發展論壇上表示,“在當前的技術路線上,沒有一個所謂的汽車技術能夠100%的解決多元化使用場景需求,既然不能滿足,就應該鼓勵和允許多種技術路線的發展。”
6月7日,“同行·善見·科學——中國新能源汽車多元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會議上,協會領導、專家、媒體代表一致認為:能源轉型不能一蹴而就,新能源相關政策制定更應考慮市場現實,多元化的技術發展路線必將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主要方向。他們還共同呼吁整個行業要遵循市場發展的規律,在良性競爭的前提之下,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讓“共存、互補、競爭”的多元化技術發展路線成為產業“新常態”。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在經歷了多年的布局與發展之后,已經來到了能源、技術、產品革新的重要階段,新能源汽車產品和技術也在這個過程中脫穎而出。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汽車一直被視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汽車產業的繁榮與否,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舉足輕重。而新汽車的轉型與革命背后其實是能源革命,同煤炭造就了蒸汽機、石油造就了汽車一樣,能源轉型也帶來了汽車動力轉型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新汽車的發展征程還在不斷推進,但對于新汽車的能源技術路線,不應該只放在以純電驅動為主的單一路線上來,而應綜合考慮不同技術路線的價值。從本質上來講,技術本身沒有優劣之分,而是汽車市場擁抱不同的需求和應用場景的選擇。
“眾所周知,2022年中國全年汽車出口達到了311萬輛,超越德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銷量上的增長,我們也看到了中國汽車在新時代正在建立的定義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機械行業分會會長周衛東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堅持多元化的技術發展路線,顯然也更有利于在不同需求的市場中生根發芽。”
周衛東同時強調,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一定要時刻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市場格局。當前市場雖然重視純電技術發展路線,但我們也應在過程中尊重用戶的用車需求,尊重市場的選擇,用多元化的技術發展視角,找到一條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技術發展之路。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提出:“針對汽車能源方式的發展,協會一直以來都有著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希望油車電車享受同等的待遇,而不能‘一家獨大’。在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忽視消費者的需求。無論是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式、以及純電等不同的動力模式,都應該是由市場、消費者去選擇,而政策的導向應該落實在生產、研發端。”
與此同時,沈進軍還在演講中鼓勵汽車流通領域的企業們在探索不同能源路線的過程中勇于創新,敢于嘗試新的商業模式、服務理念和銷售渠道,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行業環境,并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除純電之外,國家也同樣為混動、增程、燃料電池等一系列的創新技術路線的發展留有了足夠大的空間,這是汽車行業擁抱變化的必然結果?!敝袊姽ぜ夹g學會秘書長韓毅認為,“從產業驅動的角度來說,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是促成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源動力’;從消費需求變化的角度來看,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汽車的使用場景,多場景出行成為了消費者的核心需求。多元化的技術路線成為了汽車產業欣欣向榮的重要體現?!?/p>
此外,韓毅還表示,汽車行業作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龍頭行業,需要有合理的戰略規劃和科學的技術手段來明確行業發展方向,發揮市場優勢,在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同時鼓勵車企發展多元化的技術路線,讓汽車市場持續散發“活力”。
“在抓住發展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明確,能源轉型不能一蹴而就,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以及增程式等低碳汽車對減少汽車碳排放實現碳達峰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應該與燃油共存?!敝袊嚬I協會副秘書長何毅說道。
何毅提出,汽車行業是支撐產業,在經濟中起到支撐作用,汽車產品也是最大的消費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汽車行業的綠色轉型一定要保證傳統產品有序退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客觀對待它,將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市場。(中國經濟網 記者張懿)
原稿件鏈接:http://auto.ce.cn/auto/gundong/202306/12/t20230612_38585719.shtml責任編輯:高雪婧關鍵詞: